世界視訊!“小動作”,大決心!日美這筆導彈生意,細思極恐

        2023-03-02 09:50:00       來源:中新網

        中新網3月1日電 (記者 孟湘君)2月28日,在在野黨與民眾反對的情況下,憑借執政黨等多數贊成,備受關注的日本2023年年度預算案,在國會眾院全體會議上通過。


        (資料圖片)

        預算案中,日本新一年防衛費約6.8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445億元),創下新高。而就在前一天,日本政府敲定,要向美國采購400枚“戰斧”巡航導彈。

        日美這樁“大買賣”背后,究竟潛伏著怎樣的危險信號?

        中新網記者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呂耀東、遼寧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陳洋,進行深入分析。

        日本的“大決心”,不只是“小動作”

        首先來看,日本想買的美國導彈,有哪些性能,威力如何?以下是一些情況介紹:

        ·第五批美制“戰斧”巡航導彈

        ·長程、全天候、短翼

        ·射程拓展至2414公里

        ·以亞音速低空飛行

        ·具備一定隱身能力,紅外和雷達很難發現

        ·通用性強,可由各種平臺發射,命中率高

        ·美國軍械庫中威力最強的“防控區外發射”導彈之一

        ·曾于1991年海灣戰爭、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發揮關鍵作用

        日本此前一直在想要購入的導彈數量上遮遮掩掩,不過此次終于透露,其有意以2113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08億元)采購費,于下一財政年度“一次性”購入400枚“戰斧”導彈,計劃2026年度起列裝日本自衛隊。

        花費不菲,時間很趕,顯然,日本這次下了大決心,這可不是隨便玩玩的“小動作”!

        呂耀東對記者表示,日本自身開發導彈的周期長,暫時生產不出來“戰斧”這樣的導彈,為加強自身所謂“對敵基地攻擊能力”,以及配合2022年出爐的新“安保三文件”,日本決定直接購買美國導彈。

        他進一步指出,新“安保三文件”是日本的國家戰略計劃,包括《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國家防衛戰略》《防衛力整備計劃》。2023年日本政府需要國會通過新計劃以便購買武器,建設“對敵基地攻擊能力”。

        從被動還擊,變先發制人

        岸田政府強調的“對敵基地攻擊能力”,又是怎么一回事?

        對此,呂耀東指出,“對敵基地攻擊能力”是基于2014年日本前首相安倍提出的集體自衛權,它的解釋有幾種可能性:

        一種是武力攻擊事態;

        一種是存亡危機事態;

        一種是重要影響事態。

        其中的武力攻擊事態,是指當日本受到別國攻擊的情況下,要有還擊。說到底,就是日本只有單獨自衛權,“對方打我我還擊”。

        這是日本作為戰敗國,二戰后美國替日本出臺的和平憲法所設定的。基于和平憲法第九條,日本不能擁有攻擊性武器,不能擁有軍隊,不能以武力形式解決國際爭端。和平憲法讓日本失去了對外發動戰爭的權利。

        呂耀東提醒,但是現在,日本所指的“反擊能力”(即“對敵基地攻擊能力”)是說其預判到敵方很可能要發動攻擊時,就要采取先發制人的打擊。

        陳洋也對記者表示,按照日本政府的設想,“反擊能力”是指通過強化自身防御能力,形成一定威懾性,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包含軍備能力更新和升級,增加防衛費等。

        日本加速建設“對敵基地攻擊能力”,最初是為了應對朝鮮向日本海方向發射導彈等情況。

        但近年來,日本政府逐漸將“反擊能力”的定位擴大至應對所謂“中國威脅”“俄羅斯威脅”,即通過強化防衛和威懾能力來對抗中俄。

        戰略利益勾連,日美一拍即合

        呂耀東分析稱,雖然日本嘴上不承認,但其事實上已拋棄從和平憲法延伸而來的概念——“專守防衛”。

        過去日本基于和平憲法、“專守防衛”原則的所有武器以及理念,都是防御性的,這個國家充其量是配合盟友或受到盟友保護。而且,在之前的同盟理念中,美國是“矛”,日本是“盾”。

        但如今,日本想擁有“對敵基地攻擊能力”,采購“戰斧”導彈這樣具備殺傷力的攻擊性武器,試圖增強威懾力,意味著日本已從戰后走和平主義道路,變成開始武裝自己,將自身變成“矛”,與美國聯合形成“一體化威懾”。

        陳洋則分析稱,日本放棄“專守防衛”,瘋狂購買武器特別是遠程導彈,意味著戰后日本長期堅持的外交安保政策發生巨大轉變,如同讓和平憲法的精神和相關規制“形骸化”。

        他進一步指出,日本這樣做,至少受兩個原因驅動。

        一是,日本認為自身周邊安全面臨嚴峻挑戰;

        二是,放棄“專守防衛”后,日本兼具了“矛”與“盾”的屬性,將能更緊密地配合美國戰略部署。

        陳洋指出,在綜合實力相對衰退的背景下,美國更希望其在亞太地區的忠實盟友——日本,在遏制中國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也希望日本的軍事能力能有提升,以分擔自身壓力。

        美國賣武器給日本,不僅能狠賺一筆,也能推進日美同盟進一步發展。日本買武器則既是向美國表忠心,也拉近了雙方間的信賴。

        對此,呂耀東分析稱,二戰后,美國在亞洲形成了自己的既得利益,比如在日本、韓國駐軍。它有維護自己既得利益的需要。而日本的訴求是要擺脫和平憲法限制,成為一個所謂“正常國家”,一個政治和軍事大國。其還需要在美國“印太戰略”里,有自己的話語權。

        在揣摩美國的意愿后,日本主動出臺了帶有攻擊性的新“安保三文件”,試圖武裝自己。加上美日在東亞地區既得利益的共識,雙方一拍即合,形成勾連。

        “東亞安全最大變量” 軍備競賽要來了?

        一個曾經發動侵略戰爭的國家,開始重新武裝自己,意味著什么?

        俄羅斯科學院日本問題專家基斯坦諾夫向俄衛星通訊社表示,日本新“安保三文件”的公布意味著,該國正走上加速軍事化的道路。而日本購買“戰斧”導彈,將在亞太地區引發新的軍備競賽。

        實際上,日本除了買導彈,還打算買空中預警機、新型魚雷,完善長程導彈保管庫等。岸田內閣還計劃到2027年,將日本防務開支增加一倍,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也就是北約國家的平均水平。

        呂耀東指出,日本一系列“謀武”舉動,使其自身成為東亞安全環境中一個最大的變量。亞洲很多國家,比如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柬埔寨、緬甸等,都曾受到過日本的侵略。基于歷史記憶,大家都知道日本重新武裝自己,對東亞地區的安全形勢影響有多大。

        陳洋也表示,日本這樣做,無疑會加劇包括中國在內的周邊鄰國以及地區國家的擔憂與質疑。即日本如此發展軍備力量,究竟是為了“保護”本國安全,還是要挑起地區緊張形勢?(完)

        關鍵詞:
        x 廣告
        x 廣告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