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3月11日,是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12周年的日子。12年過去了,當年那場災難所留下的傷痕依然沒有被完全“治愈”——仍有不少災民寄居他鄉,福島核電站的善后處置工作依舊困難重重,而日本政府不負責任的核污水排海決定,更是遭到其國內民眾與國際社會的嚴厲批駁。
一
(資料圖)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9.0級地震并引發特大海嘯,地震和海嘯摧毀了福島第一核電站的電力和冷卻功能,導致6座反應堆中的3座發生堆芯熔毀,釋放出大量輻射,當地超過16萬人被迫疏散。
12年后,日本警察廳3月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東日本大地震死亡人數超過1.5萬人,失蹤人數目前為2523人。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盡管災區基礎設施建設在過去12年間取得進展,但受核污染等因素影響,當前日本仍有約3.1萬人以避難者身份生活,其中近70%是福島縣的避難者。據日媒報道,自去年6月起,在福島縣輻射量最大的“返回困難區域”內,經過除污作業后有些地點已解除了“疏散指示”,但返鄉者寥寥。
此外,受災地區的核廢物如何處理,依然是懸而未決的難題。
為了清除核輻射所造成的土壤污染問題,日本政府通過清除地表土壤或用遮蓋物覆蓋等方式進行除污作業,這樣導致產生了大量的污染土和污染廢棄物。
日本環境省官員一度提出核污染土再利用的提議,將核污染土壤中放射性物質的濃度降至安全標準,并重新用于公共綠地等公共項目,但相關試驗還未進行就因為民眾的反對推遲。
目前,這些核污染廢物仍集中保存在過渡性的儲存設施之內。日本《每日新聞》此前報道稱,根據相關法律規定,這些污染物最晚需在2045年由政府負責運至福島縣外進行最終處置。然而,截至目前仍未確定具體處置運送地點。
二
事實上,12年前的那場核泄漏災難,不僅給周邊環境造成了至今難愈的創傷,就連發生事故的福島第一核電站,都還有一大堆善后工作沒有完成。
日本福島電視臺記者近日探訪了福島第一核電站,揭開了日方處理核污染水的嚴峻現狀。目前,核電站內儲存核污染水的儲水箱即將飽和。根據日媒報道,核電站內的廢水存儲容量為137萬噸,如今核污染水已增至132萬噸,接近飽和。
報道稱,福島核電站南端設有廢棄物存放處,被一圈高約10米的水泥墻圍著。這里有“高密度聚乙烯高整體容器”,每日新增污染水經多核素處理系統(ALPS)凈化后產生的污泥被存放于其中。
截至今年2月2日,98%的存儲空間已被耗盡,4128個存儲箱被裝滿,僅剩64個空箱,按照每月接近20箱的污泥產生量來看,該設施最早在今年5月就會被裝滿。
報道稱,沒有存儲設施,ALPS系統也無法運轉。但是反應堆等處的高濃度污染水,以及儲罐內未經充分凈化的污染水仍在源源不斷地產生,極有可能發生泄漏。
此外,據共同社日前報道,東京電力公司首次發布估算結果稱,僅在福島第一核電站1~3號機組的熔落核燃料(燃料碎片)取出前的準備工程中,就將至少產生約30萬立方米的廢棄物。
燃料碎片是指核燃料和構造物熔化后冷卻凝固而成的物體,但也有從碎片上散落的微小粒子,東電認為這些都是“來自燃料碎片的物質”。今年2月的一項分析發現,燃料碎片散發出強烈中子射線和放射性物質“銪-154”的放射線。
三
如果說,福島核泄漏事故所遺留的上述問題還只是日本一國的“私事”,那么日本政府孤注一擲推進的“核污水排海”,可就是不折不扣的“犯眾怒”了。
2021年4月,日本政府決定將福島第一核電站內上百萬噸核污染水于2023年春排放入海。近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參院預算委員會會議上,就核廢水排放入海的時間明確表示,“預計2023年春季到夏季的這一時間不變”。
按照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給出的排海方案,核污染水排放將持續30年到40年。
自日本政府早前宣布將核廢水排放入太平洋后,日本國內外的反對之聲便不絕于耳。
日前,日本民眾在東京等地持續集會,堅決反對和強烈抗議日本政府及東京電力公司將福島核污染水排放入海的計劃。
10日下午,12年前核泄漏事故發生時擔任日本首相的菅直人,參加了日本民眾在經濟產業省附近的集會活動,抗議日本政府和東電公司的核污水排海計劃。菅直人表示,排海計劃引發日本國內外各方擔憂,應慎重對待。
在國際上,不僅中國、韓國、俄羅斯等日本的鄰國近年來多次重申,對于日方的核污水排海方案表示反對。在日前舉行的太平洋島國論壇特別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各國領導人同樣對日本排污入海計劃再次表示強烈反對。他們認為,日本排污入海計劃并不是日本的私事,而是會影響到包括南太平洋島國在內的世界性重要事件,日本應以科學及數據來指導排污入海計劃。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