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收購掃地機器人龍頭iRobot 將與中國企業正面交戰

        2022-08-15 19:28:14       來源:GeekPark極客公園

        17 億美元,亞馬遜再次出手,將美國掃地機器人龍頭 iRobot 收入囊中。相比于此前 85 億美元收購米高梅、39 億美元收購 One Medical,此次對于 iRobot 的收購,從金額上來看可能并不突出,但是它對亞馬遜的未來戰略來說,卻相當重要。

        為什么電商巨頭,要以超過 20% 的溢價,收購一家在行業中已經逐漸“體力不支”,被中國友商彎道超車的掃地機公司?收購背后,亞馬遜真正的野心又是什么?

        掃地機龍頭已老

        當 iRobot 在 2002 年推出第一款產品,Roomba 掃地機器人時,公司憑一己之力,打開了“掃地機器人”這個賽道。

        Roomba 開創性地應用了隨機碰撞式導航,讓機器可以清潔全屋。而且,它還將價格降至原先掃地機產品的 1/10,讓掃地機器人真正進入商業化階段。即使掃地機器人此時價格仍然偏高,只是小眾的產品,iRobot 卻在行業早期迅速占領市場。

        在隨后十幾年時間里,iRobot 一直是歐美掃地機器人市場的絕對龍頭,你甚至能在《絕命毒師》這樣的大熱美劇中看到它的身影。

        不過,成為行業開創者和絕對龍頭,有時候也是一種詛咒,因為躺著就能賺錢,產品研發可能就被落下。

        當 iRobot 停留在瘋狂走貨的快感中時,機器視覺和激光雷達技術逐漸成熟,這些先進配件也開始給掃地機器人帶來新一輪技術進化。更可怕的是,iRobot 這回的對手,變成了中國公司。

        2016 年石頭科技推出的產品可通過激光雷達導航,但售價只有 1699,掃地機器人此時真正走到大眾視野。2017 年,科沃斯推出掃拖一體機,此后,掃拖一體成為絕大部分中國掃地機器人的標配。

        到了 2020 年,行業進入到密集創新期。云鯨智能憑借“拖布自清潔”單款產品入圍 2020 年行業銷額 Top4;科沃斯和石頭研發避障的技術和算法,避免了把寵物糞便掃一地的尷尬情況。

        2021 年,中國掃地機器人市場的體量首次超過美國,占據著 32% 的份額。在掃地機器人快速發展的中國,上半年掃地機器人的線下銷售數據卻顯示,科沃斯銷售額占比 85.32%,接下來的是石頭科技、云鯨、小米、追覓,iRobot 沒能擠進中國市場。

        即便中國對手在自己的歐美主場還沒大殺四方,iRobot 的經營狀況已經出了問題。

        在今年第二季度報中,iRobot 收入同比下降了 30%,經營虧損從去年同期的 300 萬美元增至 6390 萬美元。在官方的回應里,他們收入下降歸因于北美和歐洲、中東和非洲零售商的“意外訂單減少、延遲和取消”,以及對消費者的直接銷售低于預期。

        北美、歐洲市場的萎縮對 iRobot 的營收造成了直接影響,但財報中還透露出一個有意思的數據:亞太市場的增速超過 15%。不過顯然,iRobot 在亞太地區市場規模太小,沒能在營收上幫助到它。

        在這種情況下,能以 17 億美元“賣身”給亞馬遜,對于公司反而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補齊“智能家居拼圖”

        雖然亞馬遜此次收購 iRobot,給出了 22% 的溢價,但鑒于掃地機器人確實是剛需,增長潛力也一直在,所以對于美國電商老大來說,這次收購絕對劃算。

        比財務計算更重要的是,將 iRobot 收至麾下,將補齊亞馬遜在智能家居領域的最后拼圖。

        亞馬遜一直有意進入智能家居領域。

        2017 年 12 月,亞馬遜收購了一家生產智能安防攝像頭的公司 Blink。與此同時,它宣布了一項“送貨進門”物流配送服務——客戶可選擇讓送貨員把包裹送進客廳,與之一起推出的是自己的家用安全攝像頭 Cloud Cam,以及配套的亞馬遜 Key 應用程序。官方發言也透露,對 Blink 的收購是為推出安全監控類產品,做技術儲備和硬件支持。

        八個月后,亞馬遜又宣布了一項智能家居領域的收購。這次收購的制造商 Ring,代表產品是配備攝像頭的智能 Wi-Fi 門鈴。Ring 也亞馬遜早有合作,它將自己的部分產品與亞馬遜 Alexa 語音平臺整合,用戶可以通過支持 Alexa 的設備獲取實時畫面、與門口訪客交談。

        為了解決 Ring、Echo(亞馬遜智能音箱)等智能家居設備運行中的網絡問題,亞馬遜還收購了網絡 WiFi 設備制造商 eero。更大范圍的網絡系統不僅能支持更多的智能設備,還可以覆蓋車庫等更廣的場景與盲區。

        也是在那段時間,盛傳亞馬遜在醞釀一項代號為“Vesta”的家用機器人項目。當時對 Vesta 的猜測——有輪子的 Echo——在亞馬遜 2021 年發布的家用助理機器人 Astro 身上實現了。

        Astro 成為亞馬遜進入家庭場景的一大入口。它的輪子上裝有一個臉屏,也接入了 Alexa 語音助手,能夠幫助用戶完成播放音樂、遠程查看家中場景、撥打電話等操作。它還配置了可伸縮鏡頭和可拆卸的小儲物箱,與智能音箱相比,移動特性的加入拓寬了他的使用場景,讓它可以承擔一部分安保巡邏和運輸的功能。

        不過,Astro 機器人 1450 美元的價格,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相比之下,具備同樣掃描家居環境的 Roomba,卻是每個家庭能負擔的起的“剛需產品”。

        2018 年,iRobot Roombas 利用傳感器和相機繪制房屋結構地圖,了解家具位置之后躲避障礙。最新版本的 Roombas 內置了越來越復雜的傳感器,用于學習和繪制房屋地圖。

        正因為掃地機器人有掃描室內空間的能力,媒體和業內人士分析,通過收購 iRobot,亞馬遜不僅知道你購物車里有啥,就連你家有多少平米,用的是不是宜家都了如指掌。在這種情況下,給你推送的商品廣告,怎么能不精準?

        當然,這還只是推測,畢竟作為反壟斷的重要目標,此次收購能否獲得 FTC 的“祝福”還未可知。同時,作為重要隱私數據,Roomba 掃地機器人存儲的用戶空間信息,想要直接取用,想必并不容易。

        況且,亞馬遜收購 iRobot,看中的可能不僅是智能家居,更有實現“機器人行業龍頭”的野心。

        機器人,巨頭的下一站場

        在亞馬遜 1998 年到 2016 年的每一封股東信里,貝佐斯每次都會附上 1997 年的第一封。“It’s all about the long term”,長期主義奠定了這家公司的基調——著眼于未來播種,然后等待回報。

        不論是家居環境,或者物流倉儲,機器人,就是亞馬遜看好的一個長期目標。

        2005 年,亞馬遜還是一個以書為主要商品的在線商店,這一年它推出了 Prime 訂閱會員服務,會員在境內購物任意金額,可享受兩天送達服務。此后,快速配送服務的可選時間還進一步縮短,衍生出隔天交付、一小時達等。

        Prime 在亞馬遜高速擴張的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為亞馬遜帶來了大量的忠實用戶,幫助這家公司搶占了美國電子商務市場近半的市場份額。與此同時,消費者對高效履約的期待值被拉高,大量的交付訂單也加大倉儲運營的壓力。

        在推出 Prime 訂閱會員服務 7 年后,即使還沒有大規模建立配送中心,亞馬遜仍然做出了一個決定:并購自動化物流提供商 Kiva Systems,使用自主移動機器人加快倉庫自動化的進程。Kiva 機器人搬起三百多公斤的貨物,在亞馬遜的倉儲服務中心穿梭。

        根據報道,亞馬遜 2017 年使用的機器人數量達到了 4.5 萬臺。

        機器人的加入提高了貨物運輸的效率,但在全自動化倉庫實現之前,還要讓人類也能安全地在機器人所在的空間協同工作。

        在對人機協同技術的關注下,自動化倉儲機器人創企 Canvas Technology 進入亞馬遜的視野。

        2019 年,亞馬遜完成了對這家公司的并購,Canvas 的核心技術讓倉庫內的物流車輛實現“無人駕駛”,避開工作人員和操作設備。

        今年 6 月,亞馬遜發布了一批倉儲自動化系統,其中包括 Kiva 貨架運輸機器人系列的 Proteus。Proteus 融合了 Canvas 的技術,能夠在人類運動的環境中自主行進。

        除了貨物的運輸,亞馬遜同樣嘗試將分揀的任務交給機器人。2021 年亞馬遜倉庫啟用巨型機械臂 Robin,使用吸盤從傳送帶上拾取包裹交給移動機器人。今年跟 Proteus 一同發布的包裹移動系統 Cardinal 使用計算機視覺和 AI 技術,進一步提高了分揀包裹的速度和準確性。

        在卸貨環節,亞馬遜同樣在尋求自動化。今年4月,一家開發雙足機器人的初創企業“Agility Robotics”宣布獲得 1.5 億美元的 B 輪融資,亞馬遜工業創新基金跟投。他們的機器人 Digit 能在有障礙物的環境中導航、搬運包裹、堆放貨物,這無疑將為全自動化倉庫添磚加瓦。

        機器人同樣是亞馬遜在最后一公里交付上給出的新答案。除了對外公布的無人送貨小車 Scout,一度暫停的無人機配送項目 Prime air 也有了新的進展:今年 7 月,亞馬遜表示將與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合作部署無人機,Prime air 會在 2022 年底開始試運行。

        亞馬遜相信,機器人是更高效替代人力的解決方案。

        在“押注機器人”上,亞馬遜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去年特斯拉的 AI 日上,身穿緊身衣的員工,給人們上演了一場“機器人啞劇秀”。在搞笑之外,馬斯克對機器人的野心和熱情,卻不是開玩笑的。雖然特斯拉機器人 Tesla Bot 目前透露的信息還不多,但早已成功讓國內機構,早早準備好材料,準備熱捧國機器人產業鏈公司了。在今年的 AI 日上,我們或許可以得到 Tesla Bot 更多的信息。

        專做線下服務的美團,也在近幾年開始探索無人機配送服務。上周,美團和咖啡品牌 Manner 合作,嘗試用無人機將咖啡送到露營消費者的帳篷前。同時,團隊在深圳的無人機配送試運營也有了超過一年時間。

        造車新勢力小鵬,在今年曝光了“機器小馬”;小米也在剛剛的發布會上,放出了自己的機器人CyberOne。

        即便技術看起來似乎仍未成熟,但是毫無疑問,機器人,已經成為巨頭們爭搶的一個新戰場。目標依然很遠,但是所有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搶跑”。

        x 廣告
        x 廣告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