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4月19日,在2023易凱資本中國健康產業峰會上,眾多投資界、大健康產業界人士聚集在上海,交流、討論、預測健康產業未來的機遇。易凱資本發布了其年度行業研究《2023易凱資本中國健康產業白皮書》。
白皮書預測,從2022年到2030年的八年里,中國將從每五人中有一位60歲以上的“老齡”人士過渡到每四人中就有一位;中國健康產業的整體規模將從10萬億元人民幣增長到接近20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9.5%-10%。
2023易凱資本中國健康產業峰會現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攝。
(小標題)未來產業最大驅動力在“老齡化”,沒有“之一”
2022年,中國除了人口出生率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全年新生嬰兒數低于1000萬人、61年來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外,中國政府推出的集采政策也在大步走向常態化和制度化。這些變革深刻影響了創新藥和創新醫療器械行業的增長曲線,給行業帶來了深刻和長久的影響。
白皮書預測,受二級市場影響,中國健康產業一級市場有望于今年三四季度開始出現局部回暖,但估值環境仍然會以相對保守為主基調。目前,人民幣基金的關注重點正在從增量轉向存量,從增長轉向利潤,從商業模式轉向硬核創新,從日常需求場景轉向國產替代與“卡脖子”主題,從居于中間的成長期轉向早期和臨近IPO的兩極。
白皮書認為,中國健康產業的未來就在老齡化。“如果要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拉動中國健康產業強勁發展的底層邏輯,我們覺得這幾個關鍵詞應該是:老齡社會+科技進步+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衡+圍繞醫保和集采的新政策。”白皮書稱,未來產業最大的驅動力將來自于老齡社會,且“沒有之一”,“健康+養老將成為未來中國最大的產業。”
老齡化的機遇,不僅僅包含養老服務。白皮書認為“數智”化社區+居家養老配套服務將會是未來中國養老產業的一大趨勢。除了狹義的養老服務,圍繞老齡社會的病患康復、生活護理、輔助智能化設備,甚至適合老年人的社交平臺、老人娛樂等外延更加廣泛的“銀發經濟”概念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與此同時,用于抗衡老齡化趨勢、拉升出生率的輔助生殖、優生優育等領域也將間接成為社會老齡化主題的一個重要分支。
(小標題)對生命質量的追求是“健康美麗活到120歲”
華熙生物董事長兼CEO趙燕參加論壇。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攝
華熙生物董事長兼CEO趙燕一直在健康行業摸爬滾打,她所帶領的華熙生物也憑借“玻尿酸”這一“萬能產品”在大健康領域打下一片天地。
她告訴記者,未來人們對生命質量的追求將會是“健康美麗地活到120歲”。
“人家都在開玩笑說,萬物皆可玻尿酸,用在醫藥領域,包括骨科、眼科、胃腸科,還能用在化妝品、醫美領域,還有洗頭用品,現在用玻尿酸替代硅油。有的玻尿酸還可以吃,是保健食品。甚至還有人用到紙品、服裝面料里面。”趙燕說,玻尿酸在早期被叫作“透明質酸”,她在1998年發現這一產品時,一克透明質酸售價100美元,而當時一克黃金的售價不過約6美元。
“一個好東西被用到大健康領域,實際上是可以提高生命、生存質量的。”趙燕說,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華熙生育也開始在相關領域布局。合成生物技術自2000年左右開始“發芽”,華熙生物在2018年布局合成生物領域,多糖、透明質酸、蛋白、多肽、氨基酸、核苷酸這6大類物質將成為華熙生物繼玻尿酸之后的“王牌”。
這些產品,幾乎清一色面向“老齡化”社會。
此前,合成生物學被多個國家認為是顛覆性的前沿技術。它被譽為是“生物學的工程化”,相當于解構各種基礎生物元件,然后重新構建具有期望功能的生物系統,生產各種我們想要的東西。
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的《Technology Review》在2004年就將其選為將改變世界的十大技術之一,《Science》在2010年將其位列為十大科學突破第2名。來自Synbiobeta的數據顯示,僅2021全年合成生物學初創公司共吸引近180億美元融資,同比增長超過130%,幾乎與2009-2020年該領域產業化以來融資總額之和接近。
白皮書稱,目前合成生物學公司已經開始進入產業化、商業化落地和IPO的“收獲”階段。2023年的投資熱點將在合成生物學領域的一些重點方向上發力,比如基礎研究的上游產業、疫苗研發、微生態療法、多肽及重組蛋白藥物、生物基可降解塑料、生物質大宗醇酸、替代蛋白、新型食品添加劑等。
(小標題)醫療資源不夠,AI來補
愛康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張黎剛也看到了“老齡化”帶來的機遇,他發現,用AI技術彌補當前醫療資源的缺口,將是一片新的“藍海”。
“大家每年都做體檢,你感覺沒有什么變化,但實際上一次體檢的背后變化很大。”張黎剛說,現在已經有體檢中心使用分析式AI來“讀”影像數據并作判斷了,“AI分析應用這一領域,我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并不是中國AI公司水平比國外的更高,而是中國太缺醫療資源了。”
他說,目前在國內做醫療服務的企業都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在醫療資源高度不平衡的情況下提供標準化的、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二是誰來買單。“質量沒保證,就不會有人買單。”張黎剛說,我國擁有醫學碩士以上學位的醫生占比不超過20%,且集中在十幾個老牌醫學院所在的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但我們有約14億人口需要醫療服務。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需要此類服務的人會越來越多。
“國內品牌比較好的三甲醫院,體檢費用一般都超過2000元。但絕大多數企業給普通員工體檢的標準只有不到1000元。”張黎剛說,千元以內的體檢要實現“高質量”,只能借助AI,“愛康每一張X光片都是AI讀的,主要目標是不要漏掉肺結核,每一張CT片子都是AI負責讀結節的良惡性。”
他介紹,目前僅心電圖檢查這一項,借助AI技術,愛康可以節省大量成本,“目前,每家體檢中心原本需要一到兩個心電醫生,現在可以幾個城市共用一個心電醫生,這樣我在影像方面醫生至少可以少用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健康體檢絕大多數是企業員工福利體檢,“員工體檢規模占我們公司80%的收入。但剩下的20%個人客戶中,有一半都是年輕人為父母買單的。每一年個人買單的規模超過10億元人民幣,這個比例還在上升中。”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亞勤告訴記者,實際上大醫院也在使用AI輔助讀片,“我去年拜訪了上海華山、中山和瑞金三家醫院,主要調研人工智能在影像方面使用的程度。他們告訴我,第一都在廣泛使用,第二AI讀片準確度很高。”
張亞勤說,不僅在讀片領域,AI還會解析蛋白質的三維結構,“老年病很多都跟蛋白質解析有關,所以我們了解蛋白質的結構之后,對我們新藥的研發有很大的幫助。我估計未來20年我們一定會解決這個問題。”
他說,“老齡化”環境下,家庭機器人也將成為未來投資的新領域。“家庭機器人可以作為老人的助手、陪伴者,疊加使用語音對話技術,機器人能對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幫助。”張亞勤介紹,自己也在從事無人車領域的相關研究,“無人車技術我認為未來10年能實現,到時老年人講一句話,可以到任何他想要去的地方。”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