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精選!作為遷安人,這些千奇百怪的村名你知道嗎?

        2023-04-21 16:07:05       來源:遷安信息港

        建昌營自古就是著名的軍事重地和

        北方重要的商貿集散地

        素有“拉不敗的建昌營”的美譽


        【資料圖】

        村名由來千奇百怪

        皇帝私訪、駐軍演武、依山傍橋等等

        更是各具特色

        今天我們為您介紹

        建昌營鎮那些村名的由來

        90%的遷安人肯定不知道

        建昌營鎮由來

        南北朝時魏拓跋氏的一個藩王,曾在此城僭號稱帝,當時的名稱就叫建昌營。顧名思義,做為一個邊塞重鎮,當初意于安營扎寨屯兵設防之所,故此建昌營這個名稱,應當說在三國兩晉以前就有了。

        建昌營舊稱“古安昌”,南宋乾道三年設安昌營,明代改安昌營為建昌路,清代初年設建昌營為鎮治,1958年,改建昌營鎮為紅星人民公社,1961年改為建昌營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建昌營鎮至今。

        該鎮位于遷安東北部,交通便利,四通八達,三撫公路橫貫東西,平青大公路縱貫南北,大秦鐵路穿境而過,更有遷曹鐵路成為遷安的重要出海通道,是漢、回、滿、蒙等七個民族聚居地。

        果園村:

        清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牛姓人家由灤縣鐵局寨遷來給曹家看墳,逐漸形成村莊,取名曹家溝。解放后,改名保安村,1956年保安村一分為二,又恢復原名曹家溝。后又因植樹造林,發展果樹專業,故將曹家溝改名為果園。

        前窩子村&后窩子村

        該村遠在唐王東征時就存在了,村名為王尚書莊,它的遺址在現在的村子東北角坎兒上。明燕王掃北時(公元1399-1402年),單、劉兩姓人家遷次定居。居住在沙坡南面,取名前坡子,后演變成前窩子;因南有一沙坡,人們習慣稱此村子為后坡子,后逐漸把后坡子演變成后窩子了。

        封山寺遺址位于建昌營鎮前窩子村南500米的高臺地上,西距冷口沙河約300米,南臨大陵山,東臨馬墳,遺址土壤為黃沙土,呈不規則方形,最長端為180米,最寬端約120米,總面積約21000平方米。

        大橋莊村:

        明初,李氏遷此立莊,因這里往西是建昌營,但是隔著很寬的沙河,人們為方便,搭了一座橋,此村故而稱為大橋莊。

        教場溝村:

        明朝萬歷年間(公元1573-1619年),冷口駐有守護關口的老兵,因在此練兵演武,故此稱教場溝。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湯、虞兩姓人家由青龍湯杖子村遷來定居,劉姓也從建昌營遷來定居,形成村落,其村名仍沿用原地名,稱之為教場溝。

        軍屯村:

        相傳在唐末戰爭年代,就有人居住。村西小溝邊有一石碑為金色,故村名為金屯里。明朝萬歷年間(公元1573-1619年),修長城時,此村曾駐軍,改名軍屯。

        東密塢村:

        黃氏先來此定居。相傳明成祖皇帝私訪,在附近曾兩次迷路。因該村在東,故稱為東迷塢,后演變成東密塢。

        雷莊村:

        明朝末年(公元1634-1644年)雷氏遷此占產立莊,以姓氏取名雷家莊,后簡稱雷莊。

        石門子村:

        該村建于宋朝初期,蔡氏遷此占產立莊,因村東有一山口,狀似石門,由此得村名石門子。

        白道子村:

        相傳,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3年),張、付二姓遷此定居,因該村北面山上有一通往口外(青龍縣)的白色水道,由此得村名白道子。

        大龍王廟村:

        清初(公元1644-1654年)孟氏兄弟二人遷此占產立莊,因村西有座龍王廟,故以廟名定村名為大龍廟。

        滔滔灤水,巍巍燕山

        水城遷安文化底蘊深厚

        21個鎮街更是各具特色

        尤其是各個村名更是充滿故事

        作為土生土長的遷安人

        建昌營鎮這些村名的來歷

        您知道嗎?

        您還知道哪些有趣的村名?

        留言區告訴我們哦~

        關鍵詞:
        x 廣告
        x 廣告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