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公共空間品質與街區景觀效果 醬油弄改造提升“2.0版”來了|世界速看料

        2023-05-25 18:14:13       來源:姑蘇晚報

        本報記者 王可 本報通訊員 陳璐瑤


        【資料圖】

        姑蘇區醬油弄是平江路的一條背街小巷,全長僅300多米。如今,醬油弄及其周邊被打造成時尚文化藝術街區,火爆社交平臺,旅游博主、時尚拍客爭相為它“代言”。昨天,記者從姑蘇區平江街道獲悉,醬油弄即將迎來升級改造“2.0版”,提升街巷的公共空間品質與街區景觀效果,促進古城城市更新和年輕化、活力化。

        醬油弄延伸出古城獨特的街巷文化

        醬油弄東通東升里,西接肖家巷。因為隱于深巷之中,不少老蘇州都未必了解它。

        據了解,在蘇州以“醬油”命名的道路不只醬油弄,還有位于平江街道婁江新村的“醬油里”21號和31號,路牌被保留至今。于是有網友調侃:“蘇州到處都是‘醬油’打頭的路名,蘇州人燒蘇幫菜時醬油肯定缺不了。”還有網友表示:“醬油弄、醬油里、醬園弄、韭菜弄、醋庫巷……隨便羅列一些蘇州地名就能做一桌菜了。”一時間,醬油弄引發市民游客對蘇州地名的探究。

        吳文化學者潘君明著有《蘇州街巷文化》。他告訴記者,最多的時候,蘇州城共有十幾條“醬油”打頭的路名,后來隨著時代發展,一些街巷有了新的名稱,以“醬油”打頭的路名就越來越少了。

        “蘇州自古以來商業發達,人們對醬油的消費需求很大。”據文化學者柯繼承回憶,在他小時候,蘇城大街小巷就掛滿了“醬油”字樣的店鋪,桃花塢有,盤門吉水橋一帶有,山塘街、鳳凰街也有。“以‘醬油’打頭的巷弄,要么是這一帶集聚了醬油作坊、倉庫;要么就是以‘醬油’為噱頭,不單賣醬油,還賣一些南北貨,類似現在的生活小超市。”柯繼承說道。

        經過4年改造,醬油弄煥發新生

        “4年以前,醬油弄、東升里一帶還是設施破舊、衛生環境差的廢棄廠房,周邊居民生活環境惡劣。經過空間改造、藝術創意、社區互動、生活體驗的有機融合,將藝術植入街巷里弄,激發建筑活力、提升社區品質、完善城市功能。”“東升里文化藝術長廊”聯合創始人朱福全博士說道。

        自2019年以來,姑蘇區平江街道聯合東升里文化藝術長廊,對醬油弄、東升里等平江古巷進行升級改造,塑造特色消費場景,打造一個個集合商業、活力、藝術于一體的旅居目的地。打造后的街巷在業態組合、空間設計、營銷打法上有著明晰的潮流范兒,不拘一格,卻又追隨者眾,展現了城市文旅融合下的潮流特色和日新月異的古城面貌。如今,漫步在醬油弄,左手是姑蘇2500多年的粉墻黛瓦,右手是世界各地藝術家吸睛的現代涂鴉,現代與傳統在這里自由切換,飽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與向往。

        多方聯手,醬油弄將再次華麗轉身

        墻繪雖美,但畢竟街巷歷史悠久,街道社區工作人員發現,醬油弄部分石墻上的磚塊暴露在外,位于主入口的石子路面也是紋理雜亂,影響市民游客的觀感。在姑蘇區“社情民意聯系日”和鈕家巷社區“海棠先鋒”日常走訪中,不少居民還提出醬油弄北側與觀前庭院小區圍墻之間的空地堆滿垃圾,影響環境衛生。

        為了解決居民的“急難愁盼”、滿足游客的游覽體驗,平江街道依托“綠色土儲·紅韻平江”黨建共建項目,聯合市土地儲備中心、蘇州右見建筑裝飾設計工程有限公司,制訂出一套醬油弄改造提升方案。方案顯示,將清理地塊內的垃圾和樹木、平整路面、創作墻面文化,提升醬油弄公共空間品質,還將拆除部分圍墻、打通內側道路、鋪設路面、搭建花壇、種植綠化等,提升街區的整體景觀效果,并結合周邊的人文歷史,邀請青年藝術家進行創意墻繪,串聯古今文化。

        “希望這里能夠為市民游客提供一個可以實現心靈碰撞的安逸之所,促進古城的城市更新和古城的年輕化、活力化。同時,讓居民切實感受城市更新所創造出的溫度,并擁有獲得感、成就感。”朱福全說道。

        關鍵詞:
        x 廣告
        x 廣告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