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觀察葡萄藤根部長出的幾株小苗,師生共同開展水土流失狀況調查……校園內外的各種資源都被江西省吉安縣君山小學利用起來,學校將勞動教育、跨學科學習、項目化學習等融合在一起,常態化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綜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
(相關資料圖)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國家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以及綜合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為了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江西省吉安縣君山小學從“主題選擇鄉土化”“組織實施項目化”“課程設置常態化”等方面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綜合實踐活動研究。
主題選擇鄉土化:一切環境都是資源
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學校提煉出一個觀點:環境即資源。如果以教育的眼光看待環境,一切環境都可以成為教育資源。利用校園和校外資源,學校開辟了8類綜合實踐活動主題,以期不斷積累、持續發展。
植物觀察類。學校以了解“校園植物朋友”為主題,組織學生有目標、有計劃、有記錄地觀察研究校園的“植物朋友”。比如,學生會觀察記錄一年之中松樹什么時候長得快、能長多少厘米;松樹花什么時候開放,有哪些特點;松果怎樣長大、松子如何傳播;等等。從建設課程資源角度出發,學校在每年植樹周活動中特意增加新的植物品種,既美化了校園環境,又豐富了課程內容。此外,每年都有一些野生植物在校園某個地方冒出來,只要不是長在實在不該出現的地方,學校都盡量保留——這可是大自然的饋贈。一年春天,學生在給葡萄除草時發現,靠近葡萄藤根部的地方長出了幾株奇異的小苗,與一般的雜草截然不同。這是什么苗呢?春去夏來、夏去秋來,學生發現原來是幾株南瓜苗,于是又持續觀察研究南瓜葉、南瓜藤、南瓜花等,還在想象這些南瓜苗來自哪里,又發生了哪些故事。
動物觀察類。校園內外很容易見到各種小動物,學校便以了解“校園動物朋友”為主題,將觀察螞蟻、蝌蚪、瓢蟲、蝴蝶、蚯蚓、蚱蜢等活動納入課程范圍。有些資源是天然的,有些資源是學生從家里帶來的——比如小龍蝦、青蛙、鱔魚、泥鰍、鯽魚等。教師組織學生用陶罐或塑料桶把這些動物養起來,便于課后的觀察和研究活動。
氣候觀察類。學校將百葉箱擺放在室外,箱內放置了溫度計和濕度計,旁邊還放置了雨量器,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簡陋的氣象角。學生成立氣象觀測小組,日常觀察的主要內容包括天氣、溫度、濕度、風力、雨量等,還要把每個月的觀測數據進行整理和比較,研究變化趨勢以及天氣對動植物的影響。學校還進一步與縣氣象局合作,組織學生去氣象局參觀考察,了解氣象科技動態,同時邀請氣象預報員進校宣傳指導。
植物栽種類。學校開辟了一片菜園,學生在此栽種蘿卜、辣椒、花生、番薯、向日葵、百香果等,一邊勞作一邊研究。學校四季鮮花盛開、瓜果飄香,這一切都成為學生探究自然、積累知識的學習資源。
調查探究類。利用周邊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學校以了解“社區的變化”“校外的變化”為主題,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有關“變化”的調查探究活動。比如,學生開展古樹保護現狀調查、車輛亂停亂放現象調查、家鄉溪流調查、家鄉特產調查、家鄉習俗調查、水土流失狀況調查等活動,在活動中不斷增長見識。
參觀考察類。學校周邊有各類農產品基地,比如葡萄園、蜜柚園、火龍果園、百香果園、草莓園、黑木耳生產基地、大棚蔬菜生產基地等,還有各種企業、工廠,比如光伏電站、服裝廠、電子廠等,城區還有科技館、公園、紀念館、博物館等,這些場所正是學生開展參觀考察活動的重要資源。學校將校內學習研究與校外參觀考察結合起來,學生帶著問題去考察,在考察中深化研究,進而生成新的研究問題,推動研究向更深、更廣的方面延展。
設計制作類。學生年齡小、經驗少,不會過多受到既有觀念束縛,往往能發現和提出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利用這些問題進行設計制作,嘗試從一些新穎的角度解決問題。比如,教師帶著學生研究老絲瓜的用途;研制升降玻璃擦、嬰幼兒專用筷子;開展制作葉畫、玩具DIY、設計校服等制作活動。學校認為,多給學生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機會,多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動手實踐的機會,也許就能更好培養學生創新創造的精神。
生活體驗類。學校有意識讓學生扮演某種社會角色,參與真實的社會生活,體驗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學會應對生活的態度和方法。比如,為了把豆芽賣出去,學生會努力與他人打交道,努力把豆芽培養得更好,努力解決豆芽培養和售賣過程中的各種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體驗,學生感受到生活不易,當然也有掙到人生“第一桶金”的喜悅感和成就感。
組織實施項目化:在特定情境中學習
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以一個個項目的形式組織實施的,這種項目化學習設置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有利于學生將已獲取的碎片化知識和能力模塊耦合鏈接起來,有利于創造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師生與社會之間的溝通交流機會,有利于增加學生創造性發現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活動項目一般分為項目策劃、項目實施、項目應用、項目展示等階段,以研究“校園植物朋友——桃樹”為例,各階段的具體做法如下。
項目策劃階段。這個階段需要解決“為什么做這個項目”“需要做什么項目工作”“怎么做這個項目”“怎么做好這個項目”等問題,需要開展以下具體教學工作:營造一個適當的關于桃樹的情境;組織學生圍繞桃樹提出想研究的問題;指導學生制訂研究相關問題的項目實施計劃;指導學生確定各種學習行為和學習“產品(作業)”的評價標準;指導學生準備與項目相關的各種資源;等等。
項目實施階段。教師在這個階段需要指導學生按照制訂的項目實施計劃,開展各種研究學習活動。學生會查找相關資料,嘗試解決各種關于桃樹的問題并做好研究記錄,為隨后的撰寫研究報告環節做準備;開展持續的觀察桃樹、管理桃樹活動,包括拔草、松土、施肥、育苗、病蟲害防治、剪枝、采摘桃子、舉辦桃花節等,每次開展活動都要拍照記錄。在這個階段,一些教師存在一個誤區,就是停留在動手操作層面,僅僅組織學生練習一些實踐操作的技術或方法。其實,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一定要重視研究性學習和實踐,這些能力往往是在“研究”過程中慢慢形成的。
項目應用階段。教師指導學生把在研究桃樹過程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術,應用于自己家或者親戚朋友家的桃樹上,把關于桃樹的文創作品(比如關于桃花的畫作、描寫桃花的詩詞書法作品等)贈送給朋友、張貼在指定位置,還可以表演含有桃樹元素的情景劇,將這些情景劇拍成短視頻發布到網上。在這個階段,教師還要指導學生運用各種評價工具進行自評,從而提高學生的項目研究水平。
項目展示階段。教師組織、指導學生撰寫關于桃樹的研究報告;舉辦項目成果展示會;聽取其他學生和教師的反饋意見;給其他開展桃樹研究的學生提供建設性意見;總結自己在桃樹研究中的收獲和不足;等等。
課程設置常態化:讓學習更加真實深入
為了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更加深入、更加真實,學校開展常態化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主要體現在活動全體化、課時固定化、教師隊伍齊整化、保障制度規范化等方面。
活動全體化。學校開發了各個學段的綜合實踐活動校本用書,沒有經驗的教師可以參照校本用書開展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自主開發新的主題。因此,各年級、各學期都可以常態化開設包括固定項目和自選項目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課時固定化。學校一、二年級各班每周2節綜合實踐活動課,四至六年級各班每周1節綜合實踐活動課。由于綜合實踐活動課讓學生覺得“很有意思”,所以學生在課間、下午放學、周末等時段也會自主開展活動。
教師隊伍齊整化。學校先是集中培訓教師怎樣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然后教師邊教邊學、邊學邊教。在綜合實踐活動研討會上,相關教師定期交流發言,分享自己的經驗和困惑,學校希望每個教師都成為可以單獨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專兼結合”型教師。
保障制度規范化。與其他學科的教學管理一樣,學校建立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管理制度并定期進行考核。教師設計的綜合實踐活動方案,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照片、記錄、作品等,都將以各種形式存檔,提供給有需要的師生分享使用。
綜合實踐活動是學生喜愛的課程,學生在實踐中有發現、有創造、有收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的眼光不能僅停留在如何設計課程、如何指導學生操作,而是要讓學生從課程中受益,讓學生擁有研究經驗、具備學習能力、懷有創新夢想。
(作者單位系江西省吉安縣君山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3年04月19日第4版
作者:王林華 曾玲芝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