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受多因素影響,有“牛市旗手”稱號的券商在經歷了連續三年的業績高增長后,業績亮起紅燈。
(資料圖片)
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25日,36家披露年報的上市證券機構中,除方正證券和信達證券凈利潤實現正增長外,其余34家機構凈利潤悉數下滑。
其中,頭部券商韌性明顯,中小券商的業績則劇烈下滑,包括湘財股份、錦龍股份、國盛金控和哈投股份凈利潤出現同比超100%的大幅下滑。
尚未發布年報的中小券商中,天風證券和太平洋證券已發布預虧的業績預告,天風證券預計2022年虧損達到12.71億元,超過目前哈投股份9.74億元的虧損,或在上市券商中業績墊底。
自營業務成為了券商業績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多家券商在財報中表示,2022年受國際環境、證券市場波動等諸多因素影響,自營業務實現營業收入減少或虧損,導致整體經營業績同比下滑。此外,經紀、投行等業務亦受一定影響。
對此,浙商證券分析師梁鳳潔表示,投資業務是券商所有業務中波動性最大的一項業務,主要是因為自營方向性投資與資本市場收益率掛鉤,“從歷史數據中可以觀察到,證券行業投資收入的波動趨勢與資本市場表現的典型代表上證綜指具有一致性。”
不過,行業競爭格局依舊穩定。前10大券商整體凈利潤市場占比由2021年的近70%略有下滑,回到了2022年的60%附近。部分中小公司特色化發展成績突出,比如國金證券投資銀行業務凈收入連續三年位居行業前十,長江證券、華創證券在投資咨詢業務領域表現突出,投資咨詢業務凈收入連續三年位居行業前十。
東方證券表示,當前行業正處于白熱化與同質化競爭的環境當中,在綜合實力競爭方面中小券商處于下風,唯有出奇方能制勝。而以股票衍生品與做市交易為代表的機構業務是當前的最重要主線,全面注冊制等政策面因素也將重點利好機構龍頭。
業績普遍下滑
整體來看,在行業業績普遍承壓的背景下,頭部券商韌性明顯。
中證協數據顯示,全行業140家證券公司2022年實現營收3949.73億元,凈利潤1423.01億元,同比分別下降21.38%和25.54%。
在目前已披露2022年業績數據的36家上市證券機構中,凈利潤超100億元的機構有3家,中信證券以213億元凈利潤遙遙領先;國泰君安和華泰證券緊隨其后,分別為115億元和110億元。東方財富、招商證券、廣發證券、中國銀河、中金公司和中信建投的凈利潤也超過了70億元。
與上述頭部券商形成對比的,是中小券商業績的劇烈下滑。數據顯示,紅塔證券2022年實現凈利潤0.39億元,同比下降97.56%;中泰證券、中原證券、申萬宏源和東興證券凈利潤同比降幅則分別達到81.56%、79.23%、70.32%和68.7%。
從二級市場環境看,2022年,國內證券市場整體活躍度下降,股票基金日均成交量較2021年下降超10%,上證綜指降幅15.13%,中小板綜指降幅20.06%,創業板綜指降幅29.37%。
興業證券指出,市場交易活躍度下降疊加資管新規下凈值化轉型,收費類業務收入略有下滑但韌性顯現,股債雙殺的市場環境下資金類業務收入大幅下滑成為盈利的主要拖累項。
分業務看,證券業的經紀、投行、資管、利息與自營業務收入同比分別下降3.5%、4.8%、14.3%、0.4%和55.8%,自營業務表現不佳是2022年證券行業盈利大幅下滑的核心因素。
倚重重資產業務
據中證協數據,2022年,經紀業務為證券行業第一大收入來源,占比達32.55%;投行業務、資本中介業務和投資業務收入占比分別為16.69%、16.03%和15.40%,資管業務收入占比為6.86%。
從同比增速看,證券公司各主要業務收入有所下滑,證券投資業務成為拖累行業經營業績的主要因素。2022年,全行業實現證券投資收益608.39億元,同比大降55.94%,同時自營業務在總收入中的占比創近十年新低,為15.4%。
最新披露的年報中,紅塔證券表示,營收及凈利潤大幅下滑的背后,與其自營業務受市場波動相關。
2022年,紅塔證券實現營業收入8.36億元,同比下降87.58%,歸母凈利潤3852.51萬元,同比下降97.56%。對于凈利潤的大幅下降,紅塔證券在年報中解釋稱,“報告期公司自營業務持有的金融資產受市場波動影響,投資收益和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同比減少,導致公司凈利潤發生較大變化。”
中泰證券2022年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81.56%,其在年報中表示,受股票和債券市場波動影響,公司投資收益及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同比大幅減少,整體業績同比下降。
梁鳳潔認為,券商的主要經營模式已經逐步由輕資產業務主導轉向倚重重資產業務。
2012年以前,經紀、投行、資管業務等輕資產業務收入占比高達70%,傳統經紀業務單項即占比50%。2012年創新大會后,兩融業務、股票質押業務得到快速發展,自營投資范圍擴大,券商資產負債表迅速擴張,2012、2015年總資產的增速分別為9%、57%,兩融、自營等重資產業務收入占比由2011的4%提升至2021年的50%。
招商證券非銀報告指出,權益投資策略成為頭部券商與中小型券商投資業務分化的主要原因。中信證券、中金公司投資收益領跑行業,自營投資對整體業績形成支撐。
然而,中小型券商因配置理念和投資策略風險偏好較高,為了博取高收益在方向性自營上頭寸較大,市場震蕩時受到的沖擊則更為強烈。
中小公司差異化發展
年報顯示,中信證券在幾乎所有業務板塊均占據優勢。2022年,中信證券經紀、投行、資管、自營與信用分別實現凈收入111.69億元,86.54億元、109.4億元、176.36億元和58.06億元,其中4項為行業首位,僅信用業務凈收入略有落后。
此外,國泰君安與華泰證券凈利潤超百億元,分別為115.07億元和110.53億元,同比分別下降23.35%和17.18%。
不同于頭部券商的業績降幅,中小型券商則下滑嚴重甚至虧損。
業績排名靠后的太平洋證券公告中預虧,其2022年凈利潤預計為-5.3億元至-3.7億元。太平洋證券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各業務條線經營穩定,但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及預計負債等造成年度虧損。
評級機構惠譽表示,2023年證券公司行業信用展望為“穩定”。頭部機構信用質量依舊穩健,其盈利能力在經濟復蘇的預期下將有所改善,但個別小型證券公司風險尚未出清,信用質量表現依舊脆弱。
東方證券也表示,當前行業正處于白熱化與同質化競爭的環境當中,在綜合實力競爭方面中小券商處于下風,唯有出奇方能制勝。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