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和其他省份類似,在省內的9大市州里面,省會城市貴陽的經濟體量、人口規模都是相對具有優勢的,但并不算很明顯。
總體來說,經濟體量大、常住人口多的大城市,收入水平相對更高,工作和就業的崗位也會更多一些,產業和人口聚集,都有一定的規模效應。
(資料圖)
從2021年的數據來看,貴州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人數,達到100萬人以上的,也就只有貴陽一座城市,年平均工資收入是106188元,平均每月8849元。
其次,在崗職工年平均人數比較多的,就是遵義市,遵義的白酒產業比較興盛發達,白酒產業屬于工業,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也是不少的,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人數為45.7萬人,快要達到省會城市貴陽的二分之一了。
同時,遵義的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是107547,和省會城市貴陽是不相上下的,只不過可能就業的崗位數,沒有貴陽那么多。
在省內,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在崗人數比較多的市州,還有畢節市,畢節市因為戶籍人口多,因此基數也比較大,但是年平均工資的排行卻并非省內前列。
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比較高的城市,除了省會貴陽和遵義以外,還有黔西南州、黔南州、六盤水市等,和這些年這些地區的發展增速,有很大關系。
總的來說,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人數體現的是就業的規模和崗位多少,而年平均工資則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就業的質量和收入水平。
一座城市的非私營單位,雖然并不一定體現了城市里的收入上限,這些非私營單位的員工,并不是社會中收入最高的那一部分人群。
但也不是下限,不是收入最低的那一部分,屬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一個階層,更多體現的是中間階層的就業狀況和收入水平,也就是常說的中產家庭的比例比較多。
這部分應該算得上是整個城市就業人口的基本盤面了,中產水平的人數規模,當然是越大越好,當然,質量越高也越優質,越能夠為城市帶來源源不斷的消費力和購買力。
有了非私營崗位的龐大體量,也能帶動其他私營單位的經濟和營生,畢竟,任何人,居住在城市,很難實現每家每戶都像小農經濟一樣自給自足,大家都需要消費,都需要依靠商品交易來獲得生活必備品,因此,非私營單位在消費的過程,也可以理解為給其他私營單位帶來收入的過程。
綜上所述,在貴州省內,就業機會比較多的地方,顯然是省會城市貴陽拔得頭籌,無論是就業崗位的規模、就業機會,還是年平均工資水平,在省內都是數一數二的。
這也不難解釋,為什么近十多年來,貴陽大多數年份都是人口凈流入城市,常住人口增長絕對值都相當可觀,2021年都已經突破了610萬人了,按照這個速率下去,未來有朝一日,吸引省內外的人口持續涌入,人口規模突破1000萬,是存在想象空間的。
畢竟,人往高處流,大城市虹吸效應,是大多數地區從發展到發達的必經趨勢,人只有順應趨勢,才能坐在風口上,抓住城市發展的機會,分享城市增值釋放出來的紅利。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