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對于普通百姓來說,是改變命運的機會,對于名門望族來說,是續命的根本?!?/strong>
(資料圖)
撰文 | 林楊攀
《看天下》雜志原創出品
如今,“小鎮做題家”已經成為社會熱詞。
這個源于豆瓣小組“985廢物引進計劃”的詞匯,在誕生之初就帶著自嘲的意味,指的是“出身小城,埋頭苦讀,擅長應試,缺乏一定視野和資源的青年學子”。
要論最早的“小鎮做題家”,恐怕要追溯到隋唐時期,科舉制度創設,考試成為古代選拔官員的一個重要途徑,學識被賦予了改變命運的意義,底層逆襲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故事。
“唐朝,尤其是唐朝中后期,科舉對于普通百姓來說,是改變命運的機會,對于名門望族來說,是續命的根本。草民如果始終不能中第,會一家饑寒,名門望族若不能中第,則家道中落。”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于賡哲在新書《燒尾:于賡哲說唐才子才女》中,如此描述科舉與命運的關系。
于賡哲
他用科舉制串聯起唐代知識分子們的故事,他們的奮斗和成敗,折射出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集體命運。
屢敗屢戰的才子們
在唐代文學史上留名的才子們,與科舉考試都有著不得不說的故事。
“詩仙”李白因為父親李客是商人無法參加科舉,只好通過別的途徑——比如入贅前任宰相家,請托玉真公主——進入仕途。此外,大名鼎鼎的詩人杜甫、李商隱、溫庭筠、孟浩然等人,都曾寄希望于通過科舉考試入仕為官。
他們中不少人,可以說是初代“小鎮做題家”,不管在外有著多大的才名,都競相走上了科舉考試的“獨木橋”,希望高中進士,成功“上岸”。
回看他們的科考記錄——杜甫參加三次科舉考試均被刷了下來;李商隱考了四次才順利“上岸”,靠的還是自己的人脈關系;韓愈參加了四次科舉考試,三次落榜,困居長安時曾寫信給友人發牢騷說自己來京城八九年,還得仰人鼻息地過日子;溫庭筠屢次參加考試,還喜歡在考官眼皮子底下當“槍手”,給別的考生代寫答卷,美其名曰“救人”。
看似淡薄名利的孟浩然也不例外。
李白在《贈孟浩然》一詩中寫“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云松”。好友眼里的孟浩然年少時便對官途不感興趣,儼然一副超脫世外的隱士形象。可事實上,孟浩然年少時不參加科舉考試,并非像詩中所說對做官毫無興趣,只是他更想通過舉薦而非科考進入仕途。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這四句詩出自孟浩然寫給時任岳州刺史張說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字里行間明顯流露出希望得到舉薦之意。只不過,像張說這樣做過皇帝老師又曾官拜宰相的大人物,有無數的青年才俊想得到他的舉薦,當時的孟浩然并不足以引起他的注意。
多方請托無果,孟浩然終于在40歲左右時走上科舉考場,但他的運氣并不算太好,雖然有了才名也沒能金榜題名,考場失意的他帶著惆悵的心情寫下“猶憐不才子,白首未登科”。
為什么這些才華橫溢的才子們都如此熱衷追求功名?
究其原因,在于古代讀書人的出路非常有限。在重農抑商的社會氛圍下,他們根本不屑于經商,如果不能為自己謀個一官半職,寧愿歸隱田園或回家務農。
靠科舉“逆天改命”
隋唐之前,中央選拔官員大多是自下而上,由地方向中央推舉人才,比如漢朝的察舉制和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下而上推舉人才的制度,其弊端在于可操作空間大,官場逐漸被世家大族把持。
與之相比,科舉制度將考試作為選拔人才的一個重要手段,不僅有助于打破世家大族對官場的壟斷,也為想要實現階層躍遷的普通人家子弟打開了一扇窗口。
在唐代,的確有貧寒人家的孩子通過科舉考試改變了自身命運,宰相元載就是成功逆襲的一個典型。
據《舊唐書·元載傳》記載,元載家境貧寒,但自幼好學,博覽群書,尤其精通道學。因為家里很窮,參加鄉試時,他只能步行去考場。在屢次科考不中后,碰巧趕上了唐玄宗舉行策試,招羅精通道學的人才,元載把握住了這次機會,一舉中第,從此開啟了青云直上的仕途,最終官拜宰相。
于賡哲表示,元載早年的逆襲經歷非常勵志。
這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科舉之下,“寒門出貴子”得以成真。
即便元載的終局并不好,他最后因為貪腐專權被賜死?!安恢朗且驗閺男「F怕了,還是別的原因,元載上位后在錢財方面特別貪婪。不論大錢小錢,一概收下,最終成了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奸相?!?/p>
另一個通過科舉考試實現了爽文般逆襲的人叫汪遵,《唐才子傳》《唐詩紀事》等書中都有關于他的記載。這個出場身份為“小吏”的年輕人,憑借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從吏到官的身份跨越。
在唐代,官與吏之間涇渭分明且時常對立。官是朝廷直接任命的官員,有品級俸祿,流動性強且地位高,上升通道明確;而吏是地方的具體辦事人員,地位低。因此,官員向來瞧不起小吏,想要完成從吏到官的轉變也十分困難。
身為小吏的汪遵家里窮到讀不起書,他就去借書晝夜苦讀,暗自努力,備戰科考。他的文章詩詞寫得很好,不過為人十分低調,以至于別人都不知道他有此才華。
有一年,汪遵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路上遇到了同鄉許棠。當時的許棠早已名聞天下,是“咸通十哲”(咸通年間的十個著名詩人)之一。兩人明面上是好友,可許棠打心眼里瞧不起小吏汪遵,得知他要跟自己一起參加科舉考試時,生氣地說:“小吏不忖,而欲與棠同研席乎?”
“用今天流行的話來說,就是‘你什么檔次,也配和我一起參加科舉’。”于賡哲調侃道,“之所以說這是一個爽文故事,因為汪遵當年一下子就考中了進士,而許棠在考場上又苦苦掙扎了五年才考上?!?/p>
有限的公平
縱觀整個唐代,像元載和汪遵這樣憑借科舉成功跨越階級、實現人生逆襲的故事只是極少數。對于絕大多數考生來說,屢考不中才是常態。
《唐摭言》中記載了一個名叫公乘億的人,參加了近三十場科舉考試后,最終如愿以償,進士及第。為了參加考試,他和妻子分離長達十余年,以至于兩人在路上碰面時差點認不出彼此。公乘億的結局不算太差,畢竟終身不第的也大有人在。
“唐代進士科所取的人數,前后期有所不同,但大致在三十人左右。據唐宋人的統計,錄取的名額約占考試人數的百分之二三。”學者傅璇琮在《唐代科舉與文學》一書中提及,唐代考中進士的概率僅為2%到3%。
對于真正的底層人民來說,他們連受教育的機會都沒有,更別說參加科舉考試。
科舉制是中國封建社會一種考試選官制度,產生于隋,確立于唐,發展于北宋,成熟、衰亡于明、清。圖為北宋學子們正在完成科舉最后階段的殿試。(fotoe 圖)
“在古代的教育普及率之下,能夠讀得起書,并且有條件長時間脫產準備考試,要么是家里有一定的財力,要么是家長有超前的教育理念,鐵了心走這條路?!庇谫s哲指出,古代的“小鎮做題家”仍然帶有較強的身份色彩,因為教育遠遠達不到像今天這樣全民普惠的水平。
而且唐代的科舉考試不糊名,考官在批閱答卷時可以看到考生的名字,這必然導致徇私舞弊??紙鲎兂闪巳饲?、權力、金錢、名氣、才華的較量場,至于考生的實際才能,僅僅只是影響考試結果的一個因素而已。
以李商隱為例,屢次落榜后他已經心灰意冷,結果在一次沒有好好準備的考試中,高中進士。這其中的“內幕”是當年的考官夏鍇放水,送了他的“后臺”令狐绹一個人情。令狐绹是前宰相令狐楚的兒子,李商隱的好兄弟,他先于李商隱考中進士,為官多年的他跟禮部侍郎夏鍇的交情頗為不錯。因此,當夏鍇擔任主考官,在考前問及令狐绹跟哪個考生交情最好時,令狐绹脫口而出“李商隱”。
而令狐绹之所以能先于李商隱考中進士,他的才華能力并不見得有多強,根本原因還是在于他的背景實力夠硬。
不可否認,科舉制度的誕生是一種進步,但它只是將選官的范圍普及到了以前未曾涉及的人群,它的公平只是相對于門蔭制度和推舉制度的公平,仍是非常有限的公平。
以下為于賡哲的
部分回答摘錄:
●《看天下》:科舉制對瓦解門閥貴族的勢力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于賡哲:科舉制興起后,魏晉南北朝的貴族階級的確走向了沒落,因此有人認為科舉制通過更加公平的人才選拔,直接促成了門閥貴族的終結,但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并非如此。
科舉制剛剛興起時,門閥貴族的確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但等他們反應過來后就迅速地適應了考試,畢竟他們家大業大、人脈廣,整體文化水平更高,培養應試技巧不成問題。更何況唐代的科舉考試不糊名,可操作空間非常大。到了唐代后期,弘農楊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等家族成員的科舉命中率非常高,就說明了這一點。不過,科舉考試畢竟讓所有人坐在同一考場上競爭,比起魏晉南北朝時期,寒門子弟連競爭的資格都沒有,還是進步很多。
此外,為了考試方便,門閥子弟們還得離開家鄉進京備考,拜謁權貴,這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他們與家族地方勢力之間的聯系。在跟科舉配套的授官制度下,入仕的官員們需要回避原籍,門閥子弟們也無法再依靠家族的地方勢力。這一系列原因共同促成了貴族政治的瓦解。
●《看天下》:中國古代歷史中,是否有女性參加過科舉考試?
●于賡哲:沒有,在中國古代男尊女卑的社會結構之下,女性從未被允許參加科舉考試。雖然在唐代,武則天身為一個女皇,也愿意提拔像上官婉兒這樣的才女,但是請注意,上官婉兒的身份依舊是皇帝的妃嬪,并未獲得正式官職。因此,唐代才女魚玄機才寫下了“自恨羅衣掩詩句,舉頭空羨榜中名”的詩句。
網上盛傳太平天國時期打破常規,曾舉辦過面向女性的科舉考試,傅善祥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但這件事情肯定是訛傳,太平天國并未舉辦過這樣的科舉考試,傅善祥也只是東王楊秀清身邊的一個“秘書”。
●《看天下》:今天“35歲危機”在大城市打工人中間非常普遍,但書中提到,孟浩然40歲走上了科舉考場。在古代參加科舉考試有年齡限制嗎?古人會有年齡危機嗎?
●于賡哲:科舉考試并不存在年齡限制,有句話叫“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意思是你50歲考上進士,大家都還認為你是少年才俊,當然這句話有點夸張。狄仁杰在向武則天推薦張柬之為宰相時,張柬之已經70多歲了,狄仁杰就說要用此人得趁早,因為他年紀已經很大了。這一句話就體現出選拔人才時能力至上、不囿于年齡的取向。所以在唐代官員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器晚成的,也可以看到少年成名的,年齡并不構成限制。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