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本是上古先民創立用于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后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資料圖)
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里對屈原稱譽:“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屈原的故鄉,至今流傳著一首《粽子歌》。歌中唱道:“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潔白,半世熬煎。”歌詞看似描述粽子,實則暗喻屈原的廉潔形象。
端午節“別名”
“端午”的“端”字本義為“正”,“午”為“中”。“端午”(端五),“中正”也,這天午時則為正中之正。古人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干承載天之道,地支承載地之道,設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紀元通用天干地支。
文化傳承發展
據河姆渡遺址等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七千年或更早前,就有了競渡所用的獨木舟和木槳。據考證,進行龍舟競渡的先決條件必須是在產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區,這正是我國南方地區的特色。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于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掛艾草
在端午節布置種種可驅邪祛病的花草,來源亦久。蓬萊人把插艾草和桃枝作為端午節重要內容之一。
吃粽子
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由于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
戴五彩繩
”民間把五彩繩看成“五彩龍”,端午節拴五彩繩有保護兒童驅妖避邪之意。隨水沖走的五色繩就會變成小龍,帶走你身上的不好的東西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