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視點:“出身”外資股東方的董事長辭職,中信保誠人壽下一任掌舵者“花落”何方?

        2023-06-09 20:26:09       來源:市場資訊

        來源:環球老虎財經app


        (相關資料圖)

        來自外資方股東英國保誠集團的黎康忠與中信保誠人壽“分道揚鑣”,高層人事變動也促使中信金控成為焦點。前不久中信金控剛接手中信保誠人壽50%股權,與英國保誠集團“平起平坐”。此番黎康忠離職后,空缺出的董事長人選將由何方擔任?

        中信保誠人壽董事長黎康忠“退位”。

        6月5日,據中信保誠人壽公告稱,黎康忠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董事長職務。

        雙方的淵源還要從2017年講起,彼時黎康忠代表外資股東方英國保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英國保誠集團”)出任中信保誠人壽董事,并擔任董事長職務。

        而股東方除英國保誠集團持股50%外,中信金控前不久同樣“吃進”中信保誠人壽50%股權。

        時至今日,黎康忠與中信保城人壽各奔東西,這也意味著公司董事長一職將出現空缺。而后續中信保誠董事長一職花落何方仍存懸念。

        外資股東代表黎康忠辭任

        中信保誠人壽與黎康忠“一拍兩散”。

        6月5日,據中信保誠人壽公告稱,黎康忠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董事長職務。這距離其自2017年接棒中信保誠人壽董事長一職已過去近6年時間。

        從黎康忠過往履歷來看,其先前代表的是公司外資方股東英國保誠集團。

        早在2009年,黎康忠便與“老東家”英國保誠集團“結盟”,曾任保誠集團亞洲及非洲區執行總裁、Eastspring Investments Group Pte. Ltd.董事、集團首席財務官。不過直至去年5月,保誠集團公告稱,亞洲及非洲區執行總裁黎康忠將離任本集團。

        而這也鋪墊了黎康忠與中信保城人壽“分手”的緣由。當下,中信保誠人壽并未公布新任董事長,這也讓市場對下一任董事長來自何方產生遐想。

        中信保誠人壽股東方除英國保誠集團持股50%外,中信金控也是其中之一。去年11月,中信金控無償受讓中信有限持有的中信保誠人壽50%股權。也就是說,中信保誠人壽的股東由中信有限變更為中信金控,持股比例為50%。

        事實上,先前中信保誠人壽的董事長人選就出自股東方。黎康忠的前一任董事長Tony Paul Wilkey(湯爾祺)2013年代表英國保誠集團擔任公司董事長。而在此之前,董事長為原中信銀行行長竇建中。

        保費規模突破300億背后的隱憂

        黎康忠曾經作為中信保誠人壽的“老將”,功不可沒。

        將視線回到2017年,彼時黎康忠走馬上任,擔任中信保誠人壽董事長一職。自此,公司保險業務收入一路上揚,從2017年的120.22億元年年遞增至2021年的268.27億元;凈利潤同樣從2017年的10.5億元一步步增至2021年的29.2億元。

        保險業務收入大踏步向前的背后是銀保渠道的助攻。

        例如,主要銷售渠道為銀郵代理的中信保誠‘基石恒利’終身壽險在原保費收入前5名產品中自2020年以來連續三年穩居第一的寶座,2020-2021年分別為中信保誠人壽帶來32.4億元、81.2億元以及153.6億元的保費收入,占保險業務收入的比重從2020年的僅超13%飆至2022年的近50%。

        中信保誠‘鼎信盛世’兩全保險(分紅型)的保費收入則分別在2021、2022年位居第二,分別為20.6億元以及13.4億元。

        但在2022年,保險業務收入與凈利潤背道而馳。彼時保險業務收入已跨越300億大關,但凈利潤卻同比下降超6成,達10.96億元。

        2022年,整個壽險行業遭遇沉重打擊,險企資產負債兩端同時承壓。中信保誠人壽自然也是如此,一邊是在2022年資本市場動蕩不安的背景下,投資收益轉頭向下,2022年投資收益同比微降0.77%至50.83億元;另一方面公司2022年營業支出高達362億元,同比增長近12%。

        高額的成本也促使中信保誠人壽收縮“戰線”。據不完全統計,自2022年以來,公司已撤銷十余家分支機構,以支公司和營銷服務部為主。

        即便如此,加之今年以來行業復蘇之際,中信保誠人壽也沒能跟上節奏。今年一季度,公司凈利潤僅為5696.59萬元,同比下滑21.5%。

        此外,在保費擴張之際,中信保誠人壽的內生能力也漸顯頹勢。

        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從2019年的248.9%增至2021年得261.2%后,直至2022年降至216.89%;核心償付能力從2019年的248.9%升至2020年的249.4%后不斷下降,2021-2022年分別為235.23%以及125.92%。今年一季度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再降至202.88%,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降至113.16%。

        “中信系”背后助力

        本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則,“中信系”在背后一直支持著中信保誠人壽。

        中信保誠人壽的股東之一中信金控的版圖中還包括中信銀行、中信證券、中信信托。伴隨著金控監管政策的出臺,自去年以來中信金控便開始牌照整合之路,6月,其坐上中信證券第一大股東之位,并成為中信銀行的控股股東,時至今年2月又將中信信托“收入囊中”。

        一邊是股東,一邊是“同門兄弟”,對于中信保誠人壽而言,或將受益匪淺。

        中信保誠人壽的銀保渠道之一正是中信銀行。以2018年為例,中信銀行與中信保誠人壽的保險代理業務關聯交易近30億元,2019年則增至超41億元,占同期保險業務收入比重均不足20%。

        雙方的合作仍在繼續。去年3月,雙方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預計2022-2023年雙方代理保險業務合作產生代理銷售保險產品手續費20億元,預計2022-2023年雙方合作產生的團體保險業務保費收入合計不超過24 億元。

        不僅是中信銀行,中信證券對中信保誠人壽的支持亦不容小覷。

        據中信證券顯示,目前公司代銷的25款保險產品,都來自中信保誠人壽。包括中信保誠‘安享雋生’養老年金保險、中信保誠‘基石永固’年金保險、中信保誠‘基石永利’終身壽險等。

        中信信托作為中信金控的一份子,自然也無例外。2014年其聯合中信保誠人壽挺進保險金信托市場,時至2021年,中信信托與中信銀行、中信保誠人壽協同落地一單總保費1.2億元的信托投保保險金信托。

        如此看來,在強大的股東背景下,中信保誠人壽逐漸在一眾中外合資壽險公司中嶄露頭角。但險企還是要靠著內生動力方能走得長遠。

        而新任董事長的到來能讓中信保誠人壽的經營更上一層樓嗎?

        炒股開戶享福利,送投顧服務60天體驗權,一對一指導服務!
        關鍵詞:
        x 廣告
        x 廣告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