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必麗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郜晉亮
圖為技術人員正在茶園一對一傳授茶葉采摘管護技藝。 資料圖
(相關資料圖)
記者沿著鄉村公路一路驅車而上,在峰頂山的半山腰就與一梯梯“茶葉田”不期而遇,手扶簍、忙采頡的畫面定格在了車窗框。不過,這只是云南省昭通市綏江縣會儀鎮會儀村茶園景象的一個“小拼塊”。近年來,會儀村堅持黨建引領,以“萬名人才興萬村”行動為發展契機,推動“三雁”齊飛續寫因茶而富的故事,讓曾經的“憂心茶”變為“幽心茶”,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頭雁當好主心骨,用好“小板凳”奏響“大合唱”
“開會了,開會了,大家端起板凳圍過來!”一陣吆喝聲響起,傍晚時分的黨支部活動室又熱鬧起來,“十多年前趕上好政策,種植苦丁茶,大家過上了好日子,現在迎來重操茶業的好機會……”“要做好茶產業這篇文章,還得從轉變思想開始……”“縣委引進的專家也住進了村里,特別想跟大家一起聊聊茶葉的新鮮事兒……”不變的開場白,不變的渾厚嗓音,每次總有說不完的話。
做群眾工作就是一場耐力跑。會儀村黨總支書記朱益田回憶起2018年的那段小小“長征路”,至今記憶猶新。李子樹要不要割舍?玉米稈挪地兒到底劃不劃算?這是群眾最關心的問題。
走進群眾的生活,才能了解群眾的思想,推動問題解決。
村鎮干部聯合組建工作專班,連續一個多月駐扎在村組,與群眾同吃、同勞動、同坐小板凳,在日復一日的“大鍋飯”中與群眾成了“工友”,把大規劃講小、把小訂單講實,算清了經濟賬、時間賬、風險賬。
黨員帶頭,各個自然村組的支部書記、黨員紛紛率先“讓地”,1畝、3畝、6畝……一壟壟土地連成了一片占地720余畝的茶產業示范基地。
來年10月,茶葉基地加工廠房開建。會儀村迎來了第一縷茶香。
歸雁當好引路人,用好“小訂單”做優“大產業”
“除了米茶,一葉、兩葉、三葉的鮮葉,公司都要收,最多的時候一天可以采摘10來斤左右。”會儀村23組的茶農張明艷樂滋滋地跟記者分享著收獲的喜悅。自從九鼎峰茶業落地后,村里的群眾漸漸實現了務工自由,春采茶、夏除草、秋施肥、冬保水,游客來了遞杯茶,一年四季都能在家門口就業。
鄉村謀振興,歸雁來興綏。“風水寶地,闖出市場才是關鍵。”九鼎峰茶業負責人楊青一語道出群眾多年困惑。會儀村峰頂山位于北緯28度,雨熱同季、氣候溫潤、群山環繞、水土清潔、生態優質,是高山天然有機茶不可多得的“黃金產區”,可謂覓一味好茶必先尋得一座好山。
如何打破傳統農業模式帶領群眾吃上“茶葉飯”?有銷路產業才能持久。“農戶跟公司簽了訂單后,采摘的茶葉按5至25元/斤價格收購,同時公司每年按協議支付群眾土地流轉金和茶園管理勞務報酬。”楊青介紹。渠道商點單、公司接單、農戶簽單,一改以往先種植后找銷路的生產模式,讓農戶種得放心、管的安心、采摘舒心。
如今,竹簍兜里的一片片綠葉子成了名副其實的“金葉子”。
群雁當好管家,用好“小網格”積攢“大幸福”
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產業才能真正“燃”起來,會儀村黨總支和九鼎峰茶業達成共識,積極探索“黨總支+村集體公司+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推動農戶與合作社、公司“雙捆綁”;成立了由公司總經理牽頭,種植、管理、加工等各板塊技術骨干負責,村鎮干部參與組織的技術服務團隊,分時節開展現場技術培訓指導,走深走實精產業路線。
人人專才能做出好茶來。為了攻克“管”的難題,會儀村采取“小網格+小管家+技術專員”的管護方式,將全村的茶葉基地劃分為若干個小網格,由村“兩委”成員掛鉤包保到組到戶;運用公司免費提供的技術服務資源,整合一批“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等能人鄉賢,每年組織到網格點開展3至5次輪訓,統一栽種、統一管理、統一培育,推行“一網格、一管家、一專員”,為發展優質綠色茶裝上“生態閥門”。
“以前我不懂茶葉,在日常跟‘網’管護中學到了不少茶葉知識。”會儀村村委會副主任黃安語說。現摘的綠茶一天有“三味”,早中晚各不相同,但一枝一葉總清香。
引進一名人才,發展一項產業,造福一方群眾。目前,會儀村已建成1000畝標準化示范茶園,按照“政府主導、公司帶動、農戶參與”原則,聯動4個自然村發展茶園3000畝,今年茶產量將達到20噸,產值200萬元以上,已簽約來自廣東等省份的訂單5噸以上,實現了茶產業新的突破。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