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制造焦慮和對立!難得有一部片,如此真實誠懇地展示單身女性的生活心理狀態

        2023-06-16 09:08:21       來源:影吹斯汀

        【版權申明:本文為@影吹斯汀 獨家原創稿,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襲or轉載,違者必究!】

        就在前幾天,官方報道去年國內結婚人數為683.3萬對,創下37年來新低,對比九年前結婚人數大降49.3%......年輕人“不結婚”、“不生娃”的現象又一次引發網絡熱討。


        【資料圖】

        年輕一代婚育意愿降低、單身規模逐漸龐大,已經成為當前社會越來越顯著的趨勢。但另一大現實卻是,不論男女,到了一定年齡,十有八九都會被長輩一環又一環地催問“有沒有男/女朋友”——“什么時候結婚”——“什么時候要小孩”......仿佛是生而為人必須遵守的規范程式。

        當代年輕人苦于上一輩安排的相親和催婚催育,時常在職場、理想、周圍現實的多方撕扯中感到焦慮、疲憊、無所適從,也成了相當普遍的現象。

        正巧,就在上周,一部特別貼合單身議題,精準描繪單身女性心路歷程和現實遭遇,但不刻意散播焦慮的日本生活流影片《不愿戀愛的雀斑小姐》釋出了資源,收獲了一波網友好評。

        影片由2021年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駕駛我的車》的女主三浦透子主演,上半年在香港國際電影節展映后觀眾口碑出色,并將在上影節亮相,目前豆瓣評分7.5。

        片中女主的狀態如片名所示,即“不愿戀愛”。這也是廣大影視文藝作品把異性戀、同性戀、姐弟戀、先婚后愛、阿宅虛擬戀愛、多人開放關系、婚外戀等形形色色的戀愛狀態拍了一圈后,新涉足的一種情感模式——沒有戀愛沖動,也不受性吸引,對性行為缺乏興趣。

        用女主佳純(三浦透子 飾)的話來說,就是“不想結婚,不想戀愛,無法喜歡上別人,對性也沒有欲望”。

        比起“浪漫愛情”、“溫馨家庭生活”,她更喜歡和聊得來的朋友喝酒吃飯,或是自己看海、練琴,不會為“寂寞”、“沒人愛”而自卑、煩惱,反而能享受這種無依戀、無牽掛的自由狀態。

        但在把“談戀愛-結婚-生小孩”當成理所當然,將戀愛經驗與個人魅力掛鉤,視愛情為至高浪漫體驗的傳統社會觀念里,以女主為代表的“不戀愛”的單身女性,很容易被扣上“不解風情”、“故作姿態純嘴硬”、“自我封閉太怪異”的大帽子,即便她們并沒有做錯任何事,也沒有妨礙任何人。

        這部影片想展示的,便是女主“無害但非主流”的生活方式與社會現實環境之間的緊張關系,以及她的化解方式,相信很多有著感同身受經歷的觀眾,看了會很有共鳴。

        影片以相當日常化的方式,刻畫了一位過了30歲的單身女性,可能經受的家庭、社交、職場所帶來的典型壓力。

        首先是被母親頻繁催婚,即便她已經表了態,但母親依然不罷休,甚至還跟不少中國家長一樣,拿著女兒的身份信息跟男方父母“代相親”,無視女兒的想法。

        女主的親妹妹甚至懷疑姐姐是女同性戀,怎么都不肯相信這個世界上,真有一群人就是很難對他人心動。

        與此同時,佳純的朋友圈也在發生變化。

        周邊同事同學不是已經結婚生子、投身家庭,就是正在積極聯誼、相親,堅持不婚不育的同路人越來越少。

        陪女同事參加聯誼會,她也是“讀不懂空氣”的“低情商代表”。無法及時get到男性的示好信號,如實解釋了自己“無法戀愛”后反被對方翻白眼。如此不曖昧、不絲滑、不投機的男女“調情”場面,也是搞笑又尷尬。

        女主埋頭干飯,女同事專注散發魅力

        職場上,音樂類本科畢業的佳純找了一個幼兒園教師的工作。因為覺得《灰姑娘》的童話故事太過男本位(貧苦的辛迪瑞拉因美貌被王子選中、得到拯救),就改寫了“灰姑娘愛王子”的設定,增添了現代獨立女性的思想(也是女主想法的投射)。

        但到了最后卻被視察幼兒園的中年男性官員批評思想過激,告誡她“你自己怎么生活是個人自由,但請別帶歪小孩,還是要樹立正確價值觀……”女主的工作雖沒有受影響,但也著實感受到了沮喪。

        這樣一個不太緊要的職場小風波,也相當見微知著。

        單是有進步意識的女性,在教育的細微處,對陳舊的性別愛情觀念進行一點帶有積極意義的小改造,就可能激起很大的反彈,足以窺見日本社會文化的總體性保守。

        這也是影片的特色。在日本相對克制、含蓄的環境下,角色們不“發瘋”、不吵架,也能在朋友聚會、聊天、上班、家人閑聊這類日常細節中,恰如其分地還原女主這類人物所面臨的尷尬和沖突,并在簡潔的人物關系里,捕捉到情感的波瀾和震蕩。

        比如,女主在母親瞞著她組織的相親飯局上,就遇見了一位同樣無意結婚卻被逼婚的同齡男子。佳純以為這個小哥是同類人,試圖展開一段沒啥包袱的友誼。

        但可惜,這一切都在對方動情,試圖親吻她之后變質。好友相伴的拉面賞味之旅,就這樣變為了又一段翻車過往,似乎在提醒女主,異性之間想產生親密的純友誼,幾乎是不可能的絕小概率事件。

        這也溫和調侃了男女交往時常出現的“錯位”理解——女方的禮貌行為很可能被男人視作“接受追求的信號”,即便女主在兩人認識之初,就明確說明了自己的情感取向。

        尷尬告別了第一個女主自以為是同類的非同類后,佳純又和自己的前同學世永真帆(前田敦子 飾)重逢。

        這位女同學比佳純“離經叛道”得多。出身官僚家庭,卻主動去當AV女優,改寫《灰姑娘》故事也是她給的靈感,聊起天來女性主義金句不斷,很有先鋒女權主義者的魅力,像是正當紅的日本女作家鈴木涼美的翻版。某種程度上,應該是佳純潛意識里向往成為的對象。

        事實上,佳純也確實很欣賞真帆,對話之中,真帆便是為數不多能真正理解、尊重女主“不婚不戀也無性”的情感狀態的人。

        在真帆的影響下,佳純決定從父母家中搬出來,過上全方位獨立的生活。對人向來冷感的女主,甚至邀請真帆與自己同住,并積極為這個“小家”做打算,有種找到靈魂伴侶的意味。

        但故事也沒有如觀眾預期的那樣,走上“姐妹攜手、共度未來”的流行大團圓結局。而是在女主最可能終結孤獨,找到陪伴的時候,發生了一個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轉折——

        愛起來坦蕩又深刻的真帆與前男友舊情復燃,決定閃婚,驟然退出了佳純的合租計劃,女主又回到了影片一開始孤身一人的狀態。

        從客觀現實來看,女主結尾的生活狀態對比開篇幾乎沒有改變,家人依然不理解,同齡人依然一個一個結婚生子,孤獨還是她的常態,生活不可能發生那么多突然變好的奇跡。

        但觀眾還是能在兜兜轉轉中,感受到女主心境的變化。

        雖然經歷了兩次“烏龍”的同類友誼,但女主也算訴說了、體驗了自己想干的事兒,度過了快樂的時光,并再次確認了自己喜歡的生活狀態和方向。

        這也是女主在結尾,重拾學生時代熱愛卻在成人后放棄的大提琴,為眾人專注演奏一曲的心理支點——

        能夠真正坦然接受自己的“非主流”狀態,明白不戀愛結婚、不生孩子并不可恥。即便外界的環境和看法確實會帶來一定紛擾,但自己內心的堅定和坦蕩,仍然是最有效的定海神針。

        影片最值得肯定的主題表達,其實也和女主平淡堅定的結局狀態類似。

        整個故事不是標榜、美化“女主獨身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多正確,多先鋒”(女主的經歷明確說明有代價),而是想表明,“這世上還存在著像女主這樣的人,也可以有這樣的活法。”

        重點不在顛覆,而是向大眾展示主流生活外的多種可能性,倡導一種簡單平實的相互尊重。這既是影片選題的閃光點,也是一個現代社會,最能體現其“文明”的地方之一。

        《不愿戀愛的雀斑小姐》所展示的“無愛”、“獨身”現象,除了天性使然,一定程度上也受社會現實和思想變遷的影響。

        畢竟,現代社會為女性提供了完全獨立謀生的機會,組建家庭已經不再是應對生存的必須。

        在高壓的學習、工作環境下,年輕人為了謀生普遍身心疲憊,傳統的異性交際方式逐漸變成雙方的“無動于衷”,婚育背后的高成本更是讓人望而生畏。新一代的“倦怠”和“激情退潮”,并不只是日本才有的問題。

        回到故事上,影片也用“反大女主爽文”的單身女性心路歷程,跳脫出“成功or失敗”的主流評價標準和大團圓套路,細膩刻畫了女性主義所追求的誠懇、獨立和成長,貼合青年人心態但不散播焦慮,更不打雞血喊口號刻意制造對立。

        這種平實的展示和探討,也是一次相當真誠、接地氣的嘗試了。

        (文/motion)

        關鍵詞:
        x 廣告
        x 廣告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