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在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ACCEPT)主辦的“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論壇——2023年半年度經濟形勢分析”上,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表示,新時期宏觀經濟治理的基本任務應該從防過熱轉向防過冷,必須逆轉經濟增速低于潛在增速不斷下行的趨勢。短期內,亟需消費、地產、地方債、民營經濟、外資多箭齊發穩經濟。
會上發布的《防過冷是新時期宏觀經濟治理基礎性任務:2023下半年中國經濟發展報告》(下稱“《報告》”)也顯示,當前阻礙經濟恢復的主要問題在于消費不足、地方債高企、房地產量價二季度同比下降、民間投資活力不足、外需不足等方面。
(相關資料圖)
在房地產方面,房地產市場占國民經濟比重的長期拐點基本到來,在2020年房地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7.24%,之后呈下降趨勢。今年房地產市場多項指標在一季度短暫恢復,但二季度又出現同比下降。房價波動過大影響居民購房預期,給房地產業及其上下游行業的投資和預期帶來嚴重負面影響。當前既要防止“高杠桿、高周轉”模式積累未來風險,又要防止“過快去杠桿”進程造成當前風險。
此外,中國最近10年總出口增速趨勢性下降,外需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下降。民營企業存在群體性焦慮、企業面臨轉型升級挑戰等因素也導致民間投資增速持續回落,民營經濟活力不足。
對此,李稻葵指出,當前宏觀經濟治理的基本任務必須改變,從防過熱到防過冷。在落實結構性和規范性政策的同時,還需要在總量性政策上建立“對沖機制”。
《報告》也給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第一,重振消費增長,構建消費推動經濟增長新機制。短期內由中央政府推出消費補貼政策,在支付環節補貼消費者;增值稅收入劃分,由依據生產地原則改為部分依據消費地原則,推動地方政府從抓生產到促消費的思路轉變;健全汽車消費的中長期機制,建議宣布未來燃油車排放標準不影響已經購車的消費者,鼓勵特大型城市和大型城市推出車牌改革措施,盤活存量。
第二,存量地方債務可由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合力化解,建議對債務負擔過重的地區采取試點,由中央政府發行特別國債置換地方存量債務;設立債務重組基金,借鑒四大國有銀行重組經驗,對不良債務逐項化解;對于當前及未來的新增債務,應建立新的舉債機制;成立全國性的基礎設施投資公司;構建多維度、長周期的地方官員評價體系;深化國企改革。
第三,穩預期、穩信心是穩定房地產市場的關鍵。穩預期和穩信心需要在政策上多管齊下,穩定購房者和房地產企業的預期和信心。建議短期內在政策上明確不會開征房地產稅,避免房地產稅開征時間這一不確定性因素,在經濟恢復時期對房地產真實需求和價格都產生影響;減少對真實需求的限制,在堅持“房住不炒”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因城施策,很多核心區域的限購政策和信貸政策對于購房者仍然過于嚴格,抑制了真實的剛需和改善型需求釋放;增加對合理融資的支持:當前對于民營房地產企業,特別是頭部民營房地產企業,以及涉房企業和房地產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合理融資需求的支持力度還有增加空間,房地產企業在土地招拍掛市場上拿地積極性不高。
第四,穩定民營經濟信心。明確民營經濟的政治地位;以放開一兩個民營企業進入困難的產業、培育一兩個新興產業為案例,引導民營經濟大規模投資。
第五,提振外需,加大非對稱主動對外開放。加大力度穩外資穩外貿,越被限制越開放;簡化外商來華簽證流程,靈活處理簽證對等問題;縮短外資負面清單;加快RCEP落地。
“我相信,如果整體思路能夠轉變的話,中國經濟一定能夠回到比較健康的高質量發展道路。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人均GDP相比2020年翻一番的目標也一定能夠實現。”李稻葵如是說。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