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北山根村村民使用機器翻地。本報記者 彭訓文攝
養殖戶在養殖小區栓牛。本報記者 王 亮攝
(相關資料圖)
養殖小區里的羊群。本報記者 彭訓文攝
村民在廣場打籃球。本報記者 王 亮攝
整治后的北山根村干凈整潔。本報記者 王 亮攝
北山根村整治時的情景。(北山根村委會供圖)
野生鳥類在流經虎什哈鎮的潮河上休憩。(北山根村委會供圖)
“多年沒見的蒼鷺上我們這兒安家了”
燕山深處,天氣漸暖,春意更濃。
來接我們的是灤平縣政協辦駐北山根村第一書記陳煥秋。從鎮上到村里,是嶄新平整的柏油路,車程就十來分鐘。
忽然,陳煥秋指著車外河邊一人說:“嘿!這老郭又來看鳥了。”
老郭全名郭瑞民,是北山根村黨總支書記兼村主任。見到我們下車,他放下手里的望遠鏡,低聲招呼:“看到沒,那大鳥,白色的那個。”
順著郭瑞民手指的方向,只見一只白色的鳥,站在河流淺水處覓食。“這是蒼鷺,我們叫撈魚鸛,珍貴著呢!”
一行人決定步行,郭瑞民領著我們溯流而上,逐漸打開了話匣子:“蒼鷺是這幾年才來的,小時候這兒都沒有。現在水質好了,水里魚多了,它才上我們這兒安家來了。每年開春來、秋里走,多的時候一次能見著十多只。除了蒼鷺,我還見過黑天鵝、鴛鴦、赤麻鴨。嘿!瞅著心里真舒服。”
“老郭愛鳥。前兩年還會專程去隔壁縣看鳥呢。”陳煥秋說。
“這兩年不咋去了,鳥都上咱家門口來了嘛。”郭瑞民說。
河兩側修建了整齊堅固的堤壩,壩邊是剛翻土的莊稼地。陳煥秋介紹:“這條河叫金臺子河,是潮河支流。潮河是北京密云水庫的兩大入庫河流之一,生態價值極為重要。這些年,在北京、河北兩地政府推動下,潮河生態治理取得顯著成效。這堤壩就是北京出資興建的,去年剛修完就發大水,多虧了這壩,不然莊稼就遭殃了。”
“現在這河套真不賴。”郭瑞民接過話茬,“天氣再暖和點,晚上村民都來河邊散步。夏天風景最好,河水漲起來,兩邊都是花兒,那叫一個漂亮。”
五六年前,金臺子河可不是這番景象。
“那時候河邊修了不少廁所,村民還往河里倒垃圾,別提多埋汰了。”郭瑞民抬手指向河邊山上,滿目郁郁蔥蔥,都是松柏,“這山以前光禿禿的,跟剃了頭似的。過去村里人窮嘛,做飯、取暖都上山去砍柴禾。”
“前些年村里搞美麗鄉村建設,村民做飯改用電和煤氣,取暖用上了空氣能,山上柴禾沒人要了,去一趟還嫌累呢!”陳煥秋說,這幾年,北山根村生態環境變好,得益于政府的好政策。從美麗鄉村建設到生態修復,從植樹造林到河套整治,政府投入大量資金,讓老百姓真切感受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那真是這樣。老百姓現在覺悟可高了,就拿這鳥來說,村民要是發現受傷的珍稀鳥類,都會第一時間撥打林業局的電話。”郭瑞民補充道。
邊聊邊走,一行人很快來到村口,一家三排大瓦房的農家院格外顯眼。
“這是我們村一對年輕夫妻開的。生意挺不錯,十里八鄉的都愛上這兒來。”郭瑞民說,“為啥?環境好啊,菜價也不貴。后面是山,前面是河,從河里釣上的魚,片刻就能上桌,新鮮!要是能多開幾家,成規模就更好了。”
“我們現在有好幾個想法,最想做的是把鄉村旅游搞起來。前兩天,已經有投資人來我們這兒看了。他們爬上后山一瞅,都夸‘這兒生態真不賴’。馬上杏花就開得漫山遍野,他們還要過來,我覺著這事有譜。”郭瑞民說。
“有的村民外出打工回來都找不到家門,直夸村里整得太漂亮,‘趕上城里了’”
駐村期間,我們在村民金鳳俠家居住。與共和國同齡的她,有寫日記的習慣。日記里記錄了這些年北山根村的巨大變化:
“家家戶戶的房屋貼上保溫層,都是新式的門樓和紅磚壘成的院墻,用白漆粉刷一新,戶戶新建了廁所。街道鋪上柏油,太陽能路燈晚上照得跟白晝一樣……整個村莊到處是欣欣向榮、日新月異的好景象。在這樣優美的環境中生活,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以前可不行。”金鳳俠回憶說,以前很多房屋破爛不堪,院墻都是東倒西歪的。每到下雨天,街道坑坑洼洼、泥濘難行。街道兩旁、房前屋后都是一堆堆、一垛垛柴草、碎石、垃圾,真是又臟又亂……
改變從2017年開始。北山根村在當地政府支持下,投資1000余萬元,實施美麗鄉村建設。
“這是好事,但也有難題,比如拆除違建,愁得我好幾宿沒睡好覺”。郭瑞民后來想了一招:帶領黨員和村民代表20多人到已經改造完成的村莊參觀,“大家一瞅,都羨慕,我說咱們村要跟這一樣漂亮”。
當天下午回來,郭瑞民和黨員帶頭,率先拆除了自家車庫、牛圈、廁所等違建,村民紛紛響應。僅用7天,村里違建便拆除完畢。
為減少改造工作對村民生產生活的影響,村委會積極爭取縣里政策支持,拿出村集體用地,建設養殖小區,養殖戶趕著牛羊免費入駐;有的村民舍不得柴禾,村委會就找車找人找地,幫忙集中堆放……“只有以心換心,取得村民理解,才能把好事辦好。”郭瑞民說。
自來水管道更換后,不僅水流更大,還推動了另一件難事的解決——廁所。“廁所改到了屋里,旱廁變水沖,可方便了。”村民方金龍說,以前各家廁所在院外,多數還是旱廁,夏天味重、冬天挨凍。他指了指院外的圓形水泥蓋,“這下面是防滲儲糞池,定期有車來把糞抽走”。
北方春日,早晚時天氣仍有寒意,村民王國蘭家的暖氣片卻十分熱乎,龍骨、蘭花等綠植生機盎然。她拉我們進入廚房,介紹一個名叫空氣源熱泵的電器,并通過墻上按鈕調節暖氣片水溫:“就靠這空氣能,用電取暖,暖和著呢。”
郭瑞民介紹,空氣能是政府在推進“煤改電”時,免費給村民安裝的。“比燒煤還便宜呢。”王國蘭接過話茬,算起了賬:以前燒潔凈煤,每年要花4000—5000元,現在電費就3000多元,并且有補貼;有的家還在房頂安裝了光伏板,每年有1000多元收益,更省錢了。
如今的北山根村,各街道院墻筆直、家中溫暖、道路鋪油、胡同鋪磚、廣場寬敞、廁所沖水、垃圾入桶……“剛完成改造時,有的村民外出打工回來,都找不到家門,直夸村里整得太漂亮,‘趕上城里了’。”郭瑞民說。
“以前想忙,沒本錢,現在受點累,錢才來咧”
地剛翻完、還沒下種,養殖戶徐民又在養殖小區的牛棚忙開了:先將牛從棚里牽出、拴好,然后用獨輪車推出牛糞,上地里曬。
徐民愛養牛。前些年,依靠政府補貼,村里出土地,他蓋牛房、買了牛。“起初就四五頭,后來牛犢越下越多,邊養邊賣,最貴的一頭賣了1萬多元。”靠這營生,家里前些年摘了貧困帽,不僅修房、買車,還供兩姑娘上了大學。
有時徐民也覺著累。除了拉糞、喂料、賣牛,家里還有五六畝地,散糞、挑地、下種、澆水,都是活兒。他說:“以前想忙,沒本錢,現在受點累,錢才來咧。”
見到和我們一同前來的陳煥秋,徐民徑直伸出了手:“起初買牛缺錢,多虧您及時宣傳政府的好政策啊。”他掰著手指算起賬:2015年剛起步時,政府給養殖戶發放了5000元的產業到戶補貼;養牛業發展起來后,政府又給養殖戶提供小額貸款,用來擴大規模,一戶最多可以借5萬元,每期3年,政府貼息,“這些都是政府真金白銀地支持咱們”。
在北山根村,像徐民這樣依靠養殖實現脫貧的還有很多。這個人口304戶的滿族村莊,肉牛、肉羊、生豬養殖戶21戶,肉牛、肉羊、生豬養殖規模分別達150頭、400只和600頭。
郭瑞民說,以前各家牛羊都是散養,問題很多。集中到養殖小區圈養后,牛羊糞散到地里,再用旋耕機一旋,地就肥了。“種了玉米,秋里賣了買點飼料,再摻點用機器打成捆的玉米稈,夠牛吃幾個月,這就是生態循環嘛。”
頗具循環思維,是北山根村產業發展的一大特點。當地種植結構以玉米、紅薯為主。村西頭的順鵬小店種豬繁育有限公司,產生的豬糞經過堆肥處理后,成為村民常用的農家肥之一;十余名村民在廠務工,每月能拿五六千元工資。秋收之后,村東頭的新華民釀造廠按市場價收購玉米,并以玉米、高粱為原料釀酒,酒糟能喂牛;村民在此燒酒、灌裝、干后勤,工資按月結,一天能拿150元。“家門口能掙錢,還能照顧家里,可比外頭打工強。”村民張衛國說。
依靠養殖業、種植業,村民在家及外出務工,目前北山根村村民人均純收入達1.2萬元,村集體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
下一步,北山根村的產業振興怎么干?當了30多年村干部,養過雞、搞過運輸的郭瑞民有自己的想法:“我打算引進鮮食玉米生加工等適合村里發展的企業、項目,村民增收比較穩當。”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陳煥秋已經駐村7年。他認為,應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打破一家一戶生產經營模式,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探索打造家庭農場,組建農民合作社,多元化培育農村經營主體。
“加強縣鄉一級農技隊伍建設,強化農民科技培訓也很重要,我們要培養一支懂農事、懂技術的新農人隊伍。”陳煥秋說,“越來越多新農人帶好頭,一定能帶動村民合作經營、共同增收致富。”(本報記者 彭訓文 王 亮)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3年04月10日 第05 版)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