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社評:對華理性,倫敦能否真正回歸? 全球新資訊

        2023-04-26 06:52:21       來源:@?環球時報


        (資料圖片)

        ??英國外交大臣詹姆斯·克萊弗利于當地時間25日發表政策演講,演講中他向保守黨對華鷹派提出,英國必須與中國接觸,而不是在“新冷戰”中孤立中國,并呼吁與中國建立“穩健和建設性的”新雙邊關系。

        英國外交大臣的辦公室提前透露的演講稿顯示,克萊弗利在演講中稱,“對我來說,宣布一場‘新冷戰’,并稱我們的目標是孤立中國,這將是暢通無阻且容易的——甚至可能令人滿意。暢通無阻、容易、令人滿意,但也是錯誤的。因為這將是對我們國家利益的背叛,是對現代世界的蓄意誤解”。

        在某種程度上,這應該算是對英國過去一段時間涉華激進路線的一種糾偏,也是想重回英國的平衡外交傳統。據稱,克萊弗利還將制定一個英國版的“對華三分法”,即在重要領域“限制中國”;加強與“印太”盟友的關系;與中國直接接觸以促進穩定關系。有分析認為,在英國政界對華敵意濃厚的氛圍下,前兩者更多是出于“政治正確”,以避免政敵的攻擊,而第三點,也就是加強對華接觸,才是克萊弗利最想表達的。

        盡管倫敦的對華態度還遠談不上轉向——克萊弗利的論述中依然不乏充滿冷戰思維的陳詞濫調,但他也無意中點破了英國扭曲的極不健康的政治現實:“新冷戰”令一些英國人滿意,而對華合作受到批判。這些年正是這股逆流推著中英關系走入歧途,走到現在的困難境地。英國首相經歷了走馬燈式的輪替,在對華態度上卻進行了好幾輪強硬加碼,對中英關系造成嚴重傷害。

        蘇納克政府上臺后,似乎有意對此踩一腳剎車,這個意愿也體現在克萊弗利的演講中。蘇納克的新綜合外交和國防政策將中國稱為“劃時代的挑戰”,而不是前任特拉斯定位的“威脅”,這也算是一種理性回調,雖然比較有限。

        坦率地講,“脫歐”之后的英國在追隨美國并配合其全球戰略方面走得過頭了,都讓人快忘了它是一個有著獨立主權和獨立國家利益的國家,這沒有給它帶來期望中的影響力和大國地位,反而是競爭力的不斷消耗和縮水。一個典型例子是,在倫敦金融城最新發布的年度報告中,倫敦首次失去了全球頂級金融中心的唯一領先地位,與紐約并列第一,這也是倫敦歷史上第一次沒有在榜單上獨占鰲頭。緊抱美國大腿,失去的卻是更廣闊的天地。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英國有識之士意識到了這一點。

        相對而言,歐洲大陸國家在華盛頓的地緣政治戰略中陷得沒有英國深,而且調整得也比英國早。今年以來,中歐各領域高層交往迅速重啟,這些互動中唯獨沒有英國,對英國多少是一個刺激,它顯然希望能夠盡快恢復跟中國的高層交流。克萊弗利透露,他將尋求在今年對中國進行訪問。歐洲大陸國家正思考、探索如何在中美之間保持一定程度的獨立性和平衡,相信這對英國也形成了正面觸動。

        應當說,克萊弗利所闡述的對華觀點,根本算不上什么“對華友好”,充其量只能說是回歸到了相對正常一點的外交軌道——在和平年代,與哪個國家發展關系不需要“建設性”呢?又有誰會喜歡充滿戾氣、動輒就要搞霸凌的交往方式呢?然而就是這樣的正常邏輯,在英國要公開說出來都得小心翼翼、來回找補,還要承受來自議會反華議員的巨大壓力,這也再次暴露出英國對華政策的兩面性和混亂度,顯然不利于中英關系往前發展。

        中英及中歐之間這種不舒適的磨合階段看來還要持續一段時間。我們歡迎克萊弗利演講中的積極表態,至少從中看到了中英關系轉圜的一絲可能性,但對其將在多大程度上落實到對華政策上持觀望態度。在這里要特別提醒克萊弗利及其他歐洲政客一個隱患,即他們必須嚴格踐行一中原則,決不要介入、干涉純屬中國內政的臺灣問題。它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過分。

        關鍵詞:
        x 廣告
        x 廣告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