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與化石燃料相比,核電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更清潔的發電方式。它不會釋放空氣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作為副產品。然而,它會產生放射性有毒廢物,需要適當處理以防止不利的環境和健康狀況。
用于發電的核裂變過程的主要副產品之一是137 Cs(銫的同位素),這是一種半衰期為 30 年的放射性元素,通常通過以下方式從核電站 (NPP) 廢水中去除:使用離子交換劑進行選擇性吸附。然而,這一過程在酸性廢水中受到嚴重阻礙,其中過量的質子(H +)會損害吸附能力并破壞吸附劑的晶格結構。
最近,由韓國釜山國立大學 Kuk Cho 教授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將這種逆境轉化為優勢的方法。他們的突破性工作于 2023 年5月16 日在線發布,并將于 2023 年 8 月 5 日發表在《危險材料雜志》第 455 卷上,他們提出了硫錫酸鉀鈣 (KCaSnS),這是一種新型層狀鈣 (Ca 2+ )-摻雜硫族化物離子交換劑。它利用酸性廢水中典型的有問題的 H +離子來增強銫離子 (Cs + ) 吸附過程。本質上,KCaSnS 中的 Ca 2+離子被 H +和 Cs +浸出,為 Cs +讓路。
通過一種變革性的方法,通過將 Ca 2+摻入Sn – S 基質中,將麻煩的質子轉化為功能劑,從而形成亞穩態結構。此外,Ca 2+是比Cs +更硬的路易斯酸,因此在酸性條件下其與路易斯軟堿S 2-的親和力較弱,因此可以容易地離開晶格。這為 Cs +從晶格結構釋放后的駐留提供了足夠大的空間,”Cho 教授在談到 KCaSnS 作用的機制時解釋道。
在研究中,團隊利用水熱法合成了新型KCaSnS離子交換材料,然后用于研究非放射性同位素Cs +(以避免放射性暴露)在不同pH值溶液中的吸附情況從 1 到 13。
研究小組發現,在pH 5.5(中性條件)下,Cs +吸附容量為370 mg/g,而在pH 2(強酸性)下,容量增加了68%,達到620 mg/g。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趨勢與之前的研究結果完全相反。
研究人員將這一觀察結果歸因于這樣一個事實:在中性條件下,Ca 2+僅從夾層中浸出,夾層中的Cs +約占可被 S 2-離子吸附的總點的 20%。 Sn – S 矩陣。相反,在高酸性條件下,幾乎100%的Ca 2+離子從層間和主鏈結構中浸出,從而允許晶格內有更多的Cs +離子。此外,在所有情況下,層間 K +都參與離子交換。
這些結果表明 KCaSnS 是去除核電廠廢水中放射性離子的有前途的候選材料。從這項研究中獲得的見解可以為開發用于高酸性環境的高性能吸附劑開辟新途徑。Cho 教授滿懷希望地總結道:“ KCaSnS 令人印象深刻的吸附能力可以為減少核電站乏燃料后處理和退役過程中產生的放射性廢物量提供實用的解決方案,從而有助于緩解與管理放射性廢物相關的挑戰?!?/p>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