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康凱
康凱
(相關資料圖)
1990年北京亞運會
1989年秋,我工作的第二年,跟著部門里的老同志老周赴北京采訪第十一屆亞運會籌備情況。當時北京亞組委在開幕前不到一年之際,邀請了十省市媒體前去探訪,創刊僅兩年多的錢江晚報也在其中。
1989年,作者與揚子晚報記者王文堅(現任新華日報社黨委委員、揚子晚報總編輯)在北京亞運會新聞中心前。
一周的采訪,除了記得勞模出身的北京市副市長張百發平民化、相聲化的語言常把我們逗樂之外,34年過去,其他內容不翻報紙是想不起來了,倒是場外經歷的一些事,至今仍歷歷在目。時代滄桑,都濃縮在這些片斷里。
一是第一次坐飛機。沾老同志的光,我人生頭一回坐飛機就在那趟差旅中。那時候坐飛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個人不能隨便買機票(多數也買不起),得有重大事項憑單位介紹信去武林門民航售票處買;航班也很少,售票窗口掛一塊牌子,上面手寫著哪兩個航班有票,只能在這選。我們這個航班的機型是蘇聯產的圖-154,如今早已被淘汰的這款機型在當時可是引進沒幾年的好東西。
那些年出遠差一般都坐綠皮火車,我坐過的綠皮車,杭州到北京27小時,到廣州36小時,到昆明60個小時,坐到下車時雙腿水腫那是真實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關鍵還別說硬臥,連硬座都一票難求,哪像現在手機上點點,各種票就買好了。頭一回坐飛機,兩小時就飛完了,當時真恨不得飛慢一點,還沒坐過癮。
二是第一次吃肯德基。老同志廚藝精深,對美食孜孜以求。那時候肯德基剛進入中國不久,首家前門店開張時天天排長隊。我們去的是東四店,雖然已不用排長隊,但當時仍很稀罕,全國只有北京有肯德基,上海第一家肯德基門店是這年年底開的,杭州則直到1993年才見到這位白胡子老頭。我花17.5元吃了三塊雞套餐,當時每月工資才八九十元,等于花了五分之一的工資換來幾年的吹牛資本,也值了。
第二年,亞運會正式開幕,部門里三位同事都去了北京,我一人留守編版。辦公室成了“單人間”,我就把床也搬了進去,一住半個多月。晚上接稿編稿,早上起來馬上去排字房拼版。那時候基本上都是手工勞動,寫稿是一個字一個字手寫,傳稿是一頁紙一頁紙發傳真。文字稿還好,最怕發照片,膠卷時代專業攝影記者即時發圖的條件都十分有限,文字記者就更差了,偶爾發幾張照片只能通過文傳機,速度慢不說,清晰度也很不理想。
至于排字房里的一道道工序,跟現在的“代溝”就更大了。編好的稿件得先交給排字工,從鉛字架上把相應的鉛字一個字一個字地取下來排好,拿到油印機上推拉一下,一張小樣就出來了,編輯修改并計算字數之后再由拼版工拼到大樣上。
拼版工除了嚴格按照版面編輯畫的版樣紙拼版之外,唯一的調整余地就是行間嵌條。版面緊了就拿鑷子把嵌條抽掉,壓縮行間距:松了就加一兩條嵌條,拉寬行間距,直到嚴絲合縫地拼完整塊版面,純手工。整個上午就干這事,中午吃飯前,簽字,付印。下午報紙上街。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