莓茶。
■ 莫 成 包倫金 吳映宜
(相關資料圖)
江南春雨催新芽,莓茶飄香到萬家。
近日,筆者走進“中國古莓茶之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毛壩鄉,漫山遍野的茶園里,翠綠的莓茶舒展著腰身,盡情吮吸著新鮮的空氣,構成一幅“綠蘿紛葳蕤,繚繞松柏枝”的生動場景。
“采茶一天工錢100元,土地流轉還有收入。”63歲的東山村村民王麗鳳一邊采茶一邊說,自己年紀大了,在家里帶孫子。閑不住了就過來做工,一年也有1萬多元收入。
近年來,永順縣把莓茶產業作為鞏固脫貧成果、實現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來抓,按照“四跟四走”產業發展思路,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實現了永順莓茶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
截至目前,永順縣共種植莓茶7.9萬畝,干茶年產量達2000余噸,產值6.2億元,成為縣域經濟的特色產業、鄉村振興的富民產業。
古莓茶煥發新生機
——千年土家茶孕育出億元鄉鎮
“我到山頭來采茶,采得東山好莓茶。人人吃了身體好,個個都把莓茶夸。”4月21日上午,永順縣毛壩鄉乾坤村莓茶基地里,人頭攢動,歌聲不斷。
春來了,茶發芽,一畝新綠迎朝霞。趁著天氣晴好,茶農們躍進茶園里,爭先采下最嫩的那一抹綠。一雙雙巧手在虬枝盤曲的茶叢頂上躍動,嫩綠的春光便被采下枝頭,大家享受著采茶的樂趣。
遠山如黛,近水含煙。茶園里,片片嫩芽上,都還掛著露珠。在朝陽的映照下,整個茶園如同一塊綠地毯,目之所及,都是一片春意盎然。潺潺泉水歡快流下,悠悠茶香隨之暈開。
莓茶飄香,心更甜。75歲的毛壩鄉毛壩村土家老漢郁德陽,也來到茶園里,一邊唱著自己編寫的土家山歌,一邊為大家加油鼓勁:莓茶一根藤,藤上掛銀鈴;采都采不盡,好似聚寶盆。
永順縣位于微生物中的發酵帶、土壤中的富硒帶、植物群落中的亞麻酸帶“三帶”交匯區,雨熱充足、土壤肥沃,發展莓茶產業條件得天獨厚。據調查,毛壩鄉有野生莓茶3000畝,是永順莓茶的基因庫,2020年獲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授予“中國古莓茶之鄉”稱號。
炒制后的莓茶。
走進毛壩鄉“永順莓茶野生古茶園”,永順縣益壽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斌介紹起古莓茶園,如數家珍:“茶園有2株200多年樹齡的古莓茶,占地15畝的古莓茶園,種植的是古莓茶中的大莓、小莓,還有非常罕見的紫莓,葉子呈紫色……”
王斌今年27歲,是永順縣返鄉創業的典型代表,也是永順發展壯大莓茶產業的一個縮影。
“大學畢業后,我在深圳做設計,長期使用電腦,媽媽給我寄了家鄉的莓茶。同事們喝了都說好,紛紛搶購。我就四處推銷,一個月下來,比自己工資還高。”王斌說起自己返鄉創業的原委,感慨不已。
2019年年底,王斌辭去月薪上萬元的工作,回到毛壩鄉專心從事莓茶的種植、銷售。在毛壩鄉的支持下,王斌成立青妹子農業開發公司,建立平臺、暢通銷路,并與全鄉7個村都建立利益聯結機制,2022年銷售額140萬元,助力各村集體經濟均增收6萬元。
莓茶產品。
“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讓毛壩鄉的莓茶產業發展風生水起。2022年,毛壩鄉集體經濟總收入達121萬元,分紅到村到戶資金180余萬元。感恩奮進的毛壩人,借助大自然饋贈的一株株古莓茶,用春夏秋冬的實干堅守,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了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毛壩鄉黨委書記彭嵐介紹,目前毛壩鄉共培育莓茶專業合作社11個、經營公司5家,帶動農戶種植莓茶1.5萬畝,總產值9000萬元,覆蓋全鄉1.3萬名群眾,已經形成了“家家有產業”的良好格局。毛壩鄉也成功獲評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2022年實現村集體經濟“十萬村”全覆蓋。
好功效贏得好口碑
——“黃酮之王”的白金品質
永順莓茶,俗稱藤茶,學名顯齒蛇葡萄,在《詩經》中被稱為“古茶鉤藤”,是一種多年生的藤本植物,可藥、飲兩用。莓茶在永順縣有千年利用歷史,是土家兒女心目中的“土家神茶”。
莓茶喜好高山溝谷溫暖濕潤的生態環境,落地即生根,掉籽即發芽,生命力極強。永順縣地處云貴高原東端武陵山區,常年溫暖濕潤,山高谷深,森林茂密,天地造化,是莓茶最佳生長環境和黃金產區。
永順莓茶“天然、綠色、富酮、回甘”,經中國農科院、農業農村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等多家科研單位化驗測定,永順莓茶幼嫩莖葉中類黃酮物質——“二氫楊梅素”含量可高達40%,被譽為植物“黃酮之王”。
采茶。
“永順莓茶綠色天然、口感優良。最重要的是,它富含人體必需的17種氨基酸,具有殺菌消炎、清熱解毒、扛衰養顏等獨特功效,長期飲用有益健康。歡迎網友們購買品嘗!”2020年10月12日,在中國·永順莓茶文化節暨莓茶斗茶會現場,著名茶葉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仲華化身網紅,積極向網友們推薦永順莓茶。
永順莓茶人文底藴厚重久遠。永順莓茶作為土家族日常飲品,已有上千年歷史。當地土家族山民以其幼嫩莖葉加工制成保健茶。其泡出來的茶液入口微苦,回味清涼甘甜,具有獨特的口感,又名土家甘露茶、土家甜茶等。
永順莓茶曾在800年里為彭氏土司列為極佳的朝廷貢品,稱為“土司貢茶”。《永順縣志》記載:“溪州靈溪郡貢茶芽通典,唐代溪州即以茶芽入貢,若野茶則有觀音寄生白花。”其中“觀音寄生白花”指毛壩觀音崖、觀音山一帶所產野生古莓茶。
史料記載,彭氏土司奉朝廷之命征戰平定包括倭寇在內各種叛亂達100余次,莓茶成為土司常勝將軍的“秘密武器”,征戰中土司官兵每次出現水土不服、生病受傷,都采用莓茶等土家中醫藥來救治。
明嘉靖33年冬,永順土司率數千土家兒郎前往東南抗倭,立下“東南戰功第一”。《明史》記載:土司官兵奔赴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因水土不服,官兵時有腹瀉,煮食家鄉帶來的莓茶,就能立竿見影,及時止瀉。
1934年,紅二、六軍團來到永順,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開展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當年11月,紅二軍團總指揮賀龍、紅六軍團團長蕭克就是在毛壩作戰指揮部里運籌帷幄,取得“十萬坪大捷”,紅軍的鮮血染紅了毛壩大地,為當地帶來革命的曙光。
當時紅軍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缺醫少藥。當地百姓感恩紅軍,紛紛把家里收藏的莓茶捐獻出來為紅軍戰士治病療傷,在戰地醫院成為救死扶傷的“靈丹妙藥”,被稱為“紅軍茶”。
2015年,土家莓茶制作技藝被湘西州列入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被國家衛健委列入最新版藥食同源目錄,是藥食兩用純天然植物;2020年4月,永順莓茶獲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認證。
強品牌打造富民茶
——鄉村振興大道上的亮麗名片
萎凋、殺青、揉捻、散茶、發酵、曬莖……湘西昭萊生態茶葉有限公司加工車間,10多名制茶工人分工有序,炒出的莓茶潔白如雪,車間里茶香彌漫。
“我種了600多畝莓茶,去年收獲鮮葉12萬斤,總產值300多萬元,僅給鄉親們發放勞務工資就接近100萬元。”公司負責人彭英富介紹。
永順縣大力推動產業“一鄉一品”建設,將莓茶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在政策保障、種植加工、示范園培育、品牌建設等方面大力支持,推動莓茶產業擴規提質。
同時,永順縣把莓茶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支柱產業之一,納入全縣產業發展規劃,通過采取“四跟四走”產業發展思路和“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全縣莓茶產業覆蓋毛壩鄉、潤雅鄉、萬民鄉、萬坪鎮、石堤鎮等11個鄉鎮,面積達7.9萬畝,年產量2000余噸,年產值近6.2億元,成為了振興鄉村的富民茶。
莓茶種植基地高空俯視圖。
永順縣潤雅鄉鳳鳴村是個土家族聚居村,也一度是個深度貧困村。考慮到莓茶在村里有多年種植基礎,產業優勢明顯,駐村工作隊便以提供茶苗、技術支持等方式,協調產業資金引導村民發展莓茶種植。目前,全村莓茶種植規模擴大到4500畝,達到人均3.2畝,年產值達3500萬元。
永順萬民莓茶種植基地。(本版圖片均由永順縣委宣傳部提供)
路子對,市場俏,莓茶托起致富路。
脫貧戶彭愛春家有7口人,在工作隊幫助下,她種植莓茶36畝,全家僅莓茶收入就達18萬余元。如今,彭愛春一家住進新建的磚房,還購買了一輛7座小汽車,日子越過越好。“莓茶給我‘帶’來了兩個兒媳婦了!”提起莓茶,彭愛春笑得合不攏嘴。
2018年,鳳鳴村成立四明仙山莓茶種植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與茶農簽訂入社協議,保底收購其莓茶、代收代銷莓茶產品。“品牌打響了,銷路不是問題。”合作社負責人向玉蓮介紹,目前該合作社共發展莓茶2000多畝,帶動100多名村民贈收致富。
今年來,鳳鳴莓茶產業來勢喜人。3月份,全村賣出莓茶苗1000萬根,僅此一項,就收入200余萬元。受益于莓茶產業,鳳鳴村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1876元提高到2022年的8000元。
為拓展產業增收空間,永順選育培育高品質的古莓茶品種,根據黃酮、花青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的含量不同,對古莓茶進行分類培育,實行產業多樣化發展;同時,調整莓茶產品結構,研發出莓茶花草茶、速溶茶、莓茶含片、莓茶洗護用品等高附加值產品。
永順縣委書記彭軍介紹,永順縣大力實施莓茶品牌建設,目前擁有溪州莓茶、司城貢茶、河壩溪莓茶、丈巖溪莓茶、澧源莓茶等品牌商標20個;全縣莓茶產品獲綠色食品認證8個,“永順莓茶”獲評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
經過歲月的滄桑沉淀,一株株大山深處的古莓茶,在永順縣干部群眾的齊心努力下,正從一個個歷史悠遠的文化符號,逐漸蛻變為永順富民強縣、推進鄉村振興的朝陽產業。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