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最好的關系,就是“沒關系”_世界新視野

        2023-04-25 17:40:54       來源:布衣粗食

        與人打交道,真的很麻煩,距離太遠,彼此陌生;距離太近,又會雞飛狗跳。

        可是,誰都不能活成一座孤島,不得不擠進人流。

        如何保持“分寸感”,不知不覺就變成了需要深入探索的問題。


        (相關資料圖)

        梁實秋說過:“君子之交淡如水,因為淡所以才能不膩,才能持久。”

        建議你,不管和誰交往,領悟“沒關系”三個字,在平淡中,互動和聚散。

        01

        不求人,最硬氣。

        北宋時,有個自稱“許我”的人,具體名字,沒有人知道。

        許我瞧不起權貴,還還有才華。

        有一天,宰相賈昌朝派人去請許我到家里做客。

        許我騎著小毛驢,到了宰相家門口,被仆人攔住了:“下來,這里是宰相家,大臣來了,都得下馬。”

        許我說:“我對宰相,沒有任何索求,只是他請我來做客罷了,好了,我走了。”

        當宰相聽說許我離開了,就派人去追,但是許我不予理會。

        宰相嘆息:“唯其無所求于人,尚不可以勢屈。”

        不管你面前的人,有多大的官、家里多有錢、人脈資源多廣,只要你不求他幫忙,就可以把他當陌路人。

        為什么很多人低聲下氣,因為考慮到以后可能要讓對方幫忙。尤其是下屬對上司的態度,特別明顯。

        做人,學會靠自己,求人次之,底氣就足了,再也不過低聲下氣的生活,也不要對方對自己細聲細氣。

        02

        不麻煩,最自由。

        “我不麻煩你,你也不要麻煩我”,這樣的社交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

        每天的工作和生活,都安排的滿滿當當,若是有人麻煩自己,那就會打亂節奏。

        比方說,城里工作的人,忽然接到電話,要接待鄉下來的親戚。工作時間去待客,這是單位不允許的,若是下班了才讓親戚進門,又會“吃閉門羹”,真的左右為難。

        我們真的不想“節外生枝”,能真正做好自己。

        特別是那些社恐的人,把家庭當成私密空間的人,遇到親戚朋友來串門,都會戰戰兢兢,感覺渾身都不自在。還不如一開始,就拒絕麻煩。

        03

        不計較,最大度。

        北宋的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看到變法的結果,非常生氣,就寫了幾首詩,諷刺了一番。

        有人借題發揮,讓蘇軾陷入烏臺詩案,持續多次被貶。

        在人生的低谷里,蘇軾反思自己,終于釋然了:“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當你不去計較“看不順、想不通、猜不透”的人和事情,內心反而會通透,從而變得寬廣。

        人與人之間,會有摩擦,也有人算計你,但是你不去計較,那就體現了大的格局,也讓對方自慚形穢。

        你計較的東西,就像一根針,處處和你針鋒相對,這是何苦呢?

        做人,要虛懷若谷,小人也會受到感染,變得和氣。

        04

        不解釋,最明智。

        老話說:“寧與智者爭高下,不與傻人論短長。”

        有些事情,越描越黑,到了最后,百口莫辯。

        聰明的人,什么都不說,只是一笑而過。假以時日,事情的真相揭曉了,就行了。

        從前,有一個禪師,每天都幫人畫畫,然后索要很多的錢。

        一個有錢的女人,讓禪師在裙子上畫畫,又用言語羞辱他:“看啊,禪師的畫,也只配在裙子上了。”

        若干年之后,人們發現,禪師用錢修建了廟宇,資助了當地的難民。

        當人們去感謝禪師的時候,發現他不見蹤影了。

        要懂得,太陽底下,就沒有新鮮事。只是我們一時半會,沒有看明白而已。

        不解釋,話少了,人也和氣了,別人對你的印象,也會好起來。應該,這就是做人的“留白”之處。

        05

        不反駁,最禮貌。

        很多人喜歡側耳傾聽,對于別人的觀點,馬上提出質疑:不對吧,不是這樣的吧......

        心理學上,把這樣的情況,稱為“病理性詭辯”,用反面的建議,來突顯自己的存在感,企圖說服別人,得到贊同。

        人與人的三觀,是永遠不會一模一樣的。只能說,彼此類似,有部分相似的地方。

        當你不反駁的時候,說明你在認同對方,起碼是在表示友善。

        在人群里,我們最容易記住的,是那些“笑對”的人。因而,你的不反駁,恰好被人記住了,便于以后打交道。

        06

        不吹捧,最真誠。

        但凡上司說的,都是對的;但凡有錢人說的,都要鼓掌。這是很多人的社交態度。

        當你吹捧人的時候,對方不一定會喜歡你。真正睿智的人,會厭惡你。

        吹捧,其實是“人云亦云”,久而久之,還可能變成“捧殺”。其禍害,不得不知。

        提出中肯的建議,適當批評,這才是社交的態度。你的話,也許會讓人很難受,把距離變得更遠了,但是“日久見人心”的原理,會讓你和對方保持良好互動。

        富蘭克林說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中對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過于真實、誠意和廉潔。”

        說白了,不吹捧的關系,才是干凈的,你直接看透了,也不怕。

        07

        古人說:“任他怨天尤人,我自安之若素。”

        不管外面發生了什么,別人做了什么,我有自己的態度,簡單而實在,那就行了。

        社會上的人很多,聚聚散散是常態,不被理解也是常有的事。

        最可惡的是,你做了好人,對方卻反咬一口;你借錢給人,反而被人賴賬。

        太多不可控的因素,會讓我們陷入到“僵局”,保持“沒關系”的狀態,進退自如。

        不要試圖改變別人,不要強求自己,不遠不近地看著,總有朦朧的美感。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關鍵詞:
        x 廣告
        x 廣告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