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國家植物園搶救回來的植物,“寶藏植物”已子孫滿堂 世界速遞

        2023-06-16 12:55:59       來源:北京日報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師悅

        金黃色的丁香花、婀娜多姿的杓唇石斛……走進國家植物園北園,一株株“寶藏植物” 呈現生物多樣、“子孫滿堂”的背后,是科研人員一次次進入深山老林,發現和拯救瀕危植物的故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名片:金園丁香

        金園丁香是從北京丁香中選育而來,與開白花的北京丁香最大的差別為花金黃色。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干皮灰黑色,花期5-6月。

        故事

        機緣巧合成就罕見金色花朵

        “有金燦燦的丁香花,太難得一見了!”走進國家植物園北園的丁香園,絲絲縷縷的清香撲面而來。遠遠望去,一簇簇金黃色花朵在陽光下絢麗多姿,引來了無數游客打卡拍照。

        “它是喬木狀丁香中唯一的黃色品種,避開了百花盛開的春季,卻在初夏獨享著游人的青睞。”說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金園丁香,北園的工作人員充滿了驕傲。

        金園丁香的誕生源于一次意外的發現……1953年,初建北京植物園時,中國科學院植物所的董寶華到西靈山采集北京丁香的種子,經過培育的113株小苗栽種在了北京植物園丁香園內。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一天,苗圃工人意外地發現,其中一株丁香竟開出了黃色的花朵。驚喜之余,這株苗木也被請進了科研室。

        扦插、嫁接和組織培養,科研人員著手培育一個新的品種。一開始,繁殖培育并不順利:扦插不生根,芽接成活率低,用當年生枝的腋芽作為外植體進行組織培養繁殖實驗,也失敗了……

        以北京丁香為砧木,采用早春劈接繁殖,成活率竟然高達95%。可行的方法找到了,卻又遇到了新的挑戰:第一株獨特的黃色丁香,突然長勢減弱了。到了1991年,雖經搶救性修剪,可它還是死亡了。幸運的是,它留下了大量的子孫后代,經多年繁殖實驗,獲得大量苗木,并正式命名為金園丁香。

        名片:杓唇石斛

        在我國僅在云南分布,已列為國家重點二級保護野生植物,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評定為瀕危。

        故事

        野外搜救他們在老林中迷路

        走進國家植物園蘭花科研溫室,陣陣涼意中,微微低垂,唇瓣邊緣向內卷形成圓圓兜形的幾株亮黃色的花婀娜搖曳……

        “這可是我們的‘寶貝’,只有在重要展覽中才會亮相的杓唇石斛。”高級工程師王苗苗還記得,2019年,她踏上了尋找杓唇石斛的路。因為植物志和文獻中對杓唇石斛的描述太少,只能前往它最初的發現地——云南,翻山越嶺尋遍了所有區域卻一無所獲,“杓唇石斛大多生長在樹上或巖壁上,太難發現了。”

        尋訪當地的老鄉,發動朋友打聽,咨詢相鄰的保護區……一有“蛛絲馬跡”,王苗苗便動身趕往現場。

        “一片廢棄橡膠林中好像長著杓唇石斛……”2021年的一天清晨,得到消息的王苗苗一行四人趕到現場,立馬鉆進了老林子,徒步穿行了十幾公里,非但沒有見到杓唇石斛影子,還迷路了。天色越來越暗,所有的人都有點慌了。幸運的是大家選定了一個方向,在夜色中穿行了幾個小時,竟奇跡般地走出了橡膠林。

        大概是眷顧我們的執著,終于在一次野外調查中,在云南省林草局專家的幫助下,王苗苗透過望遠鏡,看到一抹金燦燦的亮色出現在一棵四五十米的大樹上,那就是杓唇石斛!

        野外發現的杓唇石斛

        將杓唇石斛帶回北京的實驗室。杓唇石斛單花壽命只有5天左右,而且它又是寡花組的石斛,親和性和繁殖能力都比較差。王苗苗和團隊想了個辦法:從成上千朵花中,尋找親和性最強的異株異花授粉,在大海撈針般的篩選中,親和性強的植株終于出現了……另外,王苗苗和團隊還從有性和無性繁殖兩方面入手,建立了杓唇石斛人工繁殖技術體系,目前繁育幼苗500余株,成功實現了杓唇石斛的遷地保護。

        王苗苗在做杓唇石斛的實驗

        名片:千歲蘭

        分布于西南非洲的納米布沙漠,一生只長兩片葉,在葉片植物中壽命最長的植物“活化石 ”。這就是與巨魔芋、海椰子并稱為世界三大珍稀瀕危旗艦植物千歲蘭。

        故事

        突破難關 “活化石”子孫滿堂

        走進國家植物園北園大溫室,一株只長著兩片葉子的植物趴在展柜中。別看它的葉子只有1.5米長,可它都三十多歲了,后續播種的小苗都有近兩百棵……2000年,從國外引種的兩株千歲蘭可謂“子孫滿堂”了。

        “非常‘嬌氣’的千歲蘭種群繁育中最大的天敵是黑曲霉菌。由此,栽培時更要格外小心,盆、土都要保證無菌。”高級工程師成雅京介紹,參考國外相關資料,他們用兩年時間篩選出殺菌劑的最佳配方。然后,從種子發芽開始,殺菌劑就要伴隨千歲蘭成長一生,即便這樣,它的死亡率也非常高。

        生長在沙漠中的千歲蘭為了尋找地下水,根系可長到3米以上。搬到實驗室里后,它的花盆也要長期泡在水中。水少了就加一點,長了青苔馬上要澆除菌液……每天,科研人員要觀察其生長情況。

        栽培存活不易,授粉更不是件容易事兒。千歲蘭是雌雄異株植物,需要找到“配偶”。2013年,植物園引進的千歲蘭雌株第一次開花了。最初那幾年,成雅京和同事也忙著給它找到合適的雄株。但問遍了國內的學者,大家連見開花的千歲蘭都沒見過。

        直到2017年,在深圳召開的國際植物學大會上,成雅京得到消息,國內有位專家在國外的植物園見過千歲蘭植株。于是,她馬上聯系,終于在當年9月,收到了從國外空運來的花粉。

        “千歲蘭雌株和雄株的花期有一個月‘時差’,栽培條件下經常會出現花期不遇的情況。我們采用了低溫保存技術,雄株開花后,先將花粉保存,待到雌株開花再授粉,這樣,就可以實現‘自給自足’。”成雅京說。

        關鍵詞:
        x 廣告
        x 廣告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