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地方清理財政暫付款將起到積極作用

        2023-05-31 07:05:57       來源:21經濟網

        特約評論員 谷喻

        近期,全國一些省市發文要求加強財政暫付款的清理。有的地方公開了財政歷史借款清單,要求在一定時限內完成財政暫付款的清理,有的地方前期已經采取相應方式對債權進行了“催收”。財政系統清理財政暫付款相當于政府清理應收賬款,因而引起了市場關注,似乎是地方財政局公開催債。實際上,清理財政暫付款是財政系統的常規性工作,也是很正常的基礎性工作,跟當地財政是否困難關系不大,更與地方債務沒有太大關系。一方面,這部分資金總體規模并不大,占財政收支的比例很小;另一方面,很多城市要求加強財政暫付款清理,但是這些城市的財政資金較為充裕,不存在嚴重的財政收支和政府性債務壓力。


        【資料圖】

        首先,清理財政暫付款是清理歷史遺留問題的重要舉措,將起到消化存量的作用。

        財政暫付款通常是地方政府借出的款項,一般為按照對外借款管理相關規定借給預算單位臨時急需,并需按期收回的款項。從借款主體來看,主要是各地的國有企業,以及學校、科研機構等事業單位,還有少量借款主體是基層行政部門。從資金用途來看,所借出的款項既有用于城市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重大市政設施項目、墊付土地收儲成本、補繳工程欠稅等經濟建設方面的,也有用于應對突發事件、行政事業單位支出、解決勞資矛盾、重點工作臨時周轉等方面的。財政暫付款能夠為當地經濟運行和社會穩定解決痛點和難點問題,在特殊情況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常情況下,當經濟環境改善、借款單位經營運作恢復之后,財政暫付款能夠及時償還。

        然而,有時候借款單位經營不善甚至破產,涉及拆遷借款的出現賬務交接不全等,可能導致借出款項難以順利償還。在一些地方,有的賬務常年積累、越積越大,甚至超過十多年都難以解決,形成了歷史遺留問題。近期全國多地全面梳理存量暫付款,針對財政暫付款構成復雜、情況特殊、時間跨度久等特征,采取認真核查、逐筆梳理、仔細分析等辦法,摸清了財政暫付款“家底”。根據不同的借款狀況,分類采取相應的清理回收措施。對于能夠追回的欠款,按照借款協議、還款約定清收;對于有還款能力但清收無果的,可以通過法律訴訟等合法合規方式堅決予以追回;對于經核實確無法收回的暫付款,可以依規定程序報批后核銷。

        其次,加強財政暫付款管理,切實增強預算約束性,將起到嚴控增量的作用。

        由于相應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規范,部分財政暫付款產生的時候,或者未按程序轉列支出,或者缺乏責任主體,導致不少歷史性掛賬成為了呆賬、壞賬。在全國各地進行的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進行審計時發現,不少單位都有財政借款行為,財政借款呈現賬齡長、規模大、用途復雜等特征。由此可見,以前很多地方的財政暫付款管理不到位,缺乏預算約束性。如果僅僅清理了歷史遺留問題,而不加強制度性建設和規范化管理,將只能起到治標不治本的作用。

        因此,可以看到各地出臺的文件均要求在清理存量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嚴控財政暫付款不合理的增量擴展。多地政府在通知中要求,要健全財政暫付款嚴格審批、統計報告和考核通報制度,實現財政暫付款管理制度化、規范化,消除財政運行風險。有的地方明確要求,要嚴格預算剛性,有預算才支出,無預算、超預算則不支出。還需要建立暫付款清理臺賬,分類管理財政暫付款,并嚴格制定借款收回或消化計劃。還有的地方將清單責任化、責任具體化,逐項將暫付款責任明確到部門、科室甚至個人。

        再次,規范基層財政制度建設,加大財政資源統籌力度,將起到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的作用。

        過去我國經濟高速增長時期,財政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長,高增速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一些地方財政收支管理較為粗放的狀況。隨著經濟從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當前和今后的大多數時期,財政收入增速的放緩成為必然,財政緊平衡狀態將成為常態。那么,就得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提升財政管理現代化水平,加大財政資源統籌力度,促進財政政策加力提效。

        我國經濟體量大,財政收入規模比較大,財政資源管理效率提升的空間也就比較大。雖然財政暫付款占我國財政收支的比重較小,但是可以以此作為規范基層財政制度建設的重要著力點。建立財政暫付款統計、監測、通報制度,嚴格落實報批程序,促進基層財政體制機制的建設完善,將起到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加強財政資金安全監管、防范財政資金運行風險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
        x 廣告
        x 廣告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