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快訊!他以愛妻之名造了座中式園子,花了15年,雅到極致

        2023-06-17 21:27:04       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本文章為“一條”原創(chuàng),未經(jīng)允許不得刪改、盜用至任何平臺,否則將追究法律責(zé)任

        南京嵐園,

        一座600㎡的私家古典園林,


        (資料圖)

        園內(nèi)遍布幾十塊珍貴的古代賞石,

        年代最久遠(yuǎn)的一塊石頭,

        被認(rèn)為是宋代人賞玩的。

        數(shù)不清的明清名家書畫匾額,

        與百年柿樹、竹中極品“金鑲玉”、

        近百盆雅致的文人菖蒲,相襯托。

        上:嵐園俯瞰

        下:楊帆夫婦在嵐園

        園主楊帆,剛過六旬,

        是一位資深拍賣從業(yè)者、藏家,

        崇尚以古法造園,

        為了嵐園經(jīng)營、修繕了15年,

        且以愛妻的名字,命名了這個園子。

        慕名來訪的文化名人、愛好者甚多,

        贊嘆嵐園“金陵最雅!”

        嵐園小景:宋石、菖蒲

        初夏,一條團(tuán)隊探訪嵐園,

        與楊帆夫婦和友人一起游園,

        聽古琴、賞昆曲。

        “每個文化人的終極夢想,

        就是造一座園子,

        園林是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

        自述:楊 帆

        編輯:葉 荔

        嵐園俯瞰及小景

        這個園子在南京江北新區(qū),大概占地一畝,在中式園林里不算大。

        園子名叫嵐園,取了我夫人名字中的嵐字,一個山一個風(fēng),本來就和園林非常契合,這是我的一個小心思。有人開玩笑說我“借夫人之名,玩自己的愛好”,我也從內(nèi)心非常感謝她的支持。

        嵐園經(jīng)營、修繕近15年,才有了今天這個規(guī)模。

        進(jìn)入嵐園,需“先抑后揚”

        從進(jìn)門開始,先抑后揚。

        拐一個彎,豁然開朗,看到一個半亭,一方水系,郁郁蔥蔥。

        造園的基本元素,亭臺樓閣,水系、假山、植物,必不可少。

        太湖石獨峰

        園以石而名,賞石是園子的靈魂。

        嵐園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太湖石“獨峰”,斷代是明代人玩的,是園子里的寶貝。

        這塊太湖石,四面可以觀賞,從正面看,靈秀,像卷云;從側(cè)面看,質(zhì)樸。每個面的樣貌是不一樣的,很有靈性。

        側(cè)面看太湖石

        太湖石細(xì)節(jié)

        中國人的形容詞很美,如果石頭采自巖洞,連著山體,叫“有根”,“根”的那一面是不好看的。但太湖石不一樣,它沒有根,是獨立的石頭,觀賞角度更多。

        這也是為什么“四大名石,太湖為首”,更有意趣,更有審美價值。

        宋石(局部)

        嵐園還有一塊石頭,更古老,斷代是宋代人玩的。

        這塊石頭出自南京當(dāng)?shù)兀蛔宕郧懊麍@的遺石,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到了我的手上。一開始,我對它也不是很理解,但是仔細(xì)欣賞以后發(fā)現(xiàn),文人意趣很深,意境更瀟灑。

        石頭吃水后變黑

        平時看,隱約有圖案。江南細(xì)雨潤無聲,石頭逐漸吃水,顏色變深,等到吃透了水,變得很黑,就出現(xiàn)了一幅荷花圖。荷花,也是中國文人追求清廉高潔的標(biāo)志。

        可以想像,在一個小雨天,三五好友一邊品茶,一邊遠(yuǎn)遠(yuǎn)地看著它,慢慢地品這塊石頭。這是古人“慢生活”的最高境界。

        賞石

        我們今天說“這塊石頭是老的”,很多人不理解,石頭形成至今都幾十萬年了,怎么說它老和不老?其實指的是,一塊石頭,從什么時候起被文人發(fā)掘,從野外,搬到了園子里,豎起來欣賞。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審美情趣,談?wù)撌^的朝代、風(fēng)格,也都跟審美有關(guān)。明人的審美,粗礦中見精細(xì)。清人的審美,玲瓏剔透。而宋代人喜歡的賞石,臥峰偏多。

        當(dāng)石頭進(jìn)入園子,被精心養(yǎng)護(hù)后形成的包漿、氣質(zhì),和它處于大自然中時,就完全不一樣了。

        嵐園的賞石,符合歷代賞石審美的“獨峰”,就有幾十塊,會為了一塊石頭,花很多年去追逐,去等待。但對整個園子的氣質(zhì),起至關(guān)重要作用的,永遠(yuǎn)是那么一兩塊。

        從腰門看假山

        假山及局部

        從前院,繞到后院,通過一個腰門,開門見“山”。

        這座墻角的疊石假山,玲瓏俊俏,又不少質(zhì)樸,大概用了四五十噸太湖石,石頭與石頭之間互相咬扣,都是技巧,是不用連接劑的。

        疊山過程

        疊山的最高境界,是石頭不要太大,最好是每一塊300斤以內(nèi)。當(dāng)代人有了吊機等工具,騰挪布局很方便,往往喜歡疊大山,拿50噸的石頭,兩三塊就堆疊出一座山,這就缺少了靈動和文人氣。

        當(dāng)時,我?guī)еそ硞儯?0多天,一塊一塊疊起來,其間拆了疊,疊了拆。能疊石的工匠現(xiàn)在越來越少了,技術(shù)工的薪酬,要遠(yuǎn)遠(yuǎn)高于買石頭的價錢,是一種情懷。

        疊山前夫人問我,在這么一個小角上堆一座山,會不會很擁擠?堆好以后,她發(fā)現(xiàn)不但不小,而且顯得空間大了,其實這也是老祖宗傳下來的造園技巧。

        ▲“待露草堂”石匾

        中國文化中的書法、繪畫,在園林中的體現(xiàn),就是楹聯(lián)、匾額、碑廊。

        從書房窗戶看出去,借的遠(yuǎn)景是一塊石匾,題為“待露草堂”,“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qū)懙摹1M管這不是我的堂號,每當(dāng)早晨,看到園子帶著甘露,帶著霜露,與這塊石匾相得益彰。

        ▲《米芾拜石圖》及局部

        鑲在嵐園墻上的《米芾拜石圖》,記錄了大畫家米芾對石頭“瘦漏透皺”審美的描述。最重要的是落款,“華亭沈翰”,證明這塊石頭來自于沈家,是當(dāng)年在蘇州園林里的一塊遺石。

        中國古代很多園子,拙政園、留園,都有很多從前人荒廢的園子里拿取一些物件,重新使用的例子。就像“明四家”祝枝山寫的草書殘碑,也是古為今用。

        ▲半亭內(nèi)的“山居小隱”

        半亭里的匾額,“山居小隱”,兼顧了篆書和隸書,寫得雄渾、古樸。

        匾額原物在一位蘇州藏家手中,價值太高,就征得他的同意,仿制了一塊磚雕的匾。盡管不能擁有,但是我們可以享受到原物的意境,這稱為借鑒。

        用中國文化最精髓的東西,去營造一個私家的園林,這是我們造園的目標(biāo)。

        2000年以后,我就開始著手準(zhǔn)備造園。

        大概2008年,機會來了。當(dāng)時看到這個場地,正好開發(fā)商預(yù)留了新中式院子,也挖了小池、種了竹子,盡管造景手法單調(diào),但是很適合拿來改造成中式園林,就慢慢開始造園。現(xiàn)在看,已經(jīng)改得面目全非了。

        ▲與友人游園

        園子里哪里放什么,都在我的頭腦里,然后一點一點增加,哪怕一時喜歡的東西還沒找到,就把位置先預(yù)留出來。

        比如園子里有個角落,空了七八年,因為一直沒有看到心儀的樹形。直到六年前,才終于等到了那棵百年柿樹。

        駁岸需要的石塊,堆的假山,賞石,也是一點點積累。但位置都提前預(yù)留,幾噸的石頭,你要想再改,是很費事的。

        ▲五月拍攝期間綻放的花

        最費神的,可能還是養(yǎng)植物。

        因為植物剛進(jìn)園子的時候,不會那么茂盛,只有隨著時間的推移,植物才能慢慢融入,和園子周圍的環(huán)境形成穩(wěn)定的循環(huán)。

        ▲不同時節(jié)的花

        嵐園主人攝

        嵐園的植物也按照古法,做到一年365天,幾乎天天有花看。

        從冬到春,臘梅、迎春花、玉蘭花;玉蘭花又按先后,分粉玉蘭、白玉蘭、紫玉蘭。緊接著,薔薇、木香、紫藤,此起彼伏地開。

        中國園林很有意思,好看的花,不香;不好看的花,就香。

        ▲賞菖蒲

        園子里最多的綠植,可能數(shù)菖蒲。

        菖蒲本來普通,在植物中算不得高雅,也不高貴,但是被文人推崇,因為它即便到了冬天,也常綠,擺在案頭又養(yǎng)顏,成了“文人草”。

        金農(nóng)有一首詞談菖蒲,“石女嫁得蒲家郎,朝朝飲水還休糧。曾享堯年千萬壽,一生綠發(fā)無秋霜。”

        養(yǎng)著養(yǎng)著我就理解了,這是中國文人對菖蒲最美的歌頌,你養(yǎng)的其實是“壽草”。

        各類菖蒲

        我還收藏了兩三百件各式的菖蒲盆,石頭的、紫砂的,有的呈現(xiàn)出自然的形態(tài)。就像金農(nóng)詩里寫的,用石頭盆養(yǎng)菖蒲,是最好的。

        早先年收藏器物,發(fā)現(xiàn)古人有一種小盆,一開始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后來發(fā)現(xiàn),唯一的作用就是養(yǎng)菖蒲,看書累了,瞟一眼書桌上的綠色,那就是小雅。

        后院

        園子里落葉和不落葉的,是間奏著來。比如桂花樹和香櫞樹,是常綠的;玉蘭樹和柿子樹,都是落葉的。

        爬墻的兩種藤蔓,美得也有差異。常春藤一年四季常綠,爬墻虎則一年四季變換:春天由紅變綠,夏天碧綠,秋天通紅,到了冬天又完全落葉了。

        拍攝的時候正好枇杷成熟

        老祖宗造園,果樹就很少用,容易招蟲引蚊。不過也有幾個例外。柿樹,寓意事事如意。枇杷,樹形很美,亭亭如蓋。

        還有石榴,石榴是春季最后綻放的,花朵的色彩也是最絢爛的,叫榴紅,《紅樓夢》那些古典文學(xué)里,經(jīng)常提到。古人喜好石榴,除了它寓意多子多福之外,它實在紅得太漂亮了。

        如今,十多年過去,嵐園已經(jīng)有了生機盎然的氣象,看起來就像天然的布置,而不是人為刻意安排的。所以說,園子是靠養(yǎng)的。

        造園、養(yǎng)園,10年、15年,那都是很短的。

        今天我們看到的蘇州園林,都是四五代人,乃至七八代人“苦心”的經(jīng)營,樹木、水系,都是慢慢完善起來的。這個苦心是帶引號的,應(yīng)該講是快樂的經(jīng)營。

        每天上午六點半到十點半,我都在園子里面,忙著修剪、澆水。養(yǎng)園很耗水,家里一個月的水費,常常幾千元。

        朋友問,為什么不請個園丁?我說,自己“玩”十年,請別人管理十年,天壤之別。

        園主是需要和園子里的石頭、植物去對話的。早上打理園子,看到哪里又多冒出一棵草,立馬拔掉。

        盆景

        我現(xiàn)在過了六十,這不是到了老頭兒的年紀(jì)了嗎?不敢相信已經(jīng)到了退休年齡。但關(guān)于造園,還有很多想法,總感覺到時間不夠。

        上個月我還跟夫人說,今年想把園子大動一下。她說你怎么又折騰了?我說,這是“必須折騰”,可能明年你們再來拍攝一條視頻,一對比,會有不少差別。

        造園是個快樂的事情,也是個耗時的事情。因為天天在忙,越來越愛。干什么事,最重要的是熱愛,尤其是園林,故弄風(fēng)雅是不行的。

        書齋

        我是從小有一個園林夢的。

        我是六十年代生人,外公和外婆帶大。老家在無錫洛社鎮(zhèn),那個地方正好是四個院落,四戶人家,落在運河邊的半島,我從小就住在一個小園林里,無形中親近園子。

        父親是中文系教授,研究古典文學(xué)。雖然在我成長的那個年代,我們都不讀書,但家里藏書多,總有聊古典文化的氛圍。

        講一個插曲,小時候生活條件也差,孩子都睡在公共區(qū)域。到了晚上,父親和好友、學(xué)生在家里面談?wù)摗都t樓夢》,我睡得朦朦朧朧。

        長大后再翻書,發(fā)現(xiàn)很多故事雖然沒看過,但也理解得透徹,人物描寫是不是好,情節(jié)有什么淵源,相當(dāng)于以前有人講了一遍給你聽,全部灌在頭腦里了。

        小景

        慢慢地,就入行了。改革開放后,“下海”早,有了一定的實力,職業(yè)和生活的重心,自然而然就向研究、傳播、弘揚經(jīng)典文化的方向偏了,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典文化的方方面面。

        一開始在榮寶齋,后來自己有了拍賣公司。這個行業(yè)分兩大類,一個叫器物,一個叫書畫。我是從器物入手。從事拍賣行業(yè),要靠自己的眼睛去征集,強迫自己涉足古藝術(shù)文化的各個門類。

        做拍賣就有這個好處,看過的東西,過手的東西特別多,比如一場拍賣是1000多件,一年下來是兩三千件,那么十年下來是幾萬件。眼力、審美,就都提高了。

        這個時候就體會到,中國文化最高級的形態(tài),其實是園林,它是文化的集大成者。造園,也是一兩千年來,中國士大夫和文人的終極夢想。

        客廳

        案頭文房

        自己收藏,從九十年代中期起,就是愛好,算起來也快30年了。

        無論園子,還是室內(nèi)的廳堂、書齋,用的都是收藏的老家具、老陳設(shè)。天天看,天天用,跟古人對話,也使整個園林和居家更加古樸,相得益彰。

        一張漢白玉的茶臺,我們已經(jīng)用得很順手,很溫潤。

        最常用的一把紫砂壺

        因為喜歡喝茶,也收藏了一些從晚明到現(xiàn)代名人的紫砂壺。最常用的一把小壺,器型飽滿,滿身磨印了回字紋,大小正好滿足盈握,就是一手可以抓住。

        部分文房

        鎏金鎮(zhèn)紙

        我最感興趣的門類還是文房,可以上手盤玩,又可以和朋友共同欣賞。泛泛地說,筆墨紙硯,但遠(yuǎn)遠(yuǎn)不止。

        案桌上有一件銅鎏金的鎮(zhèn)紙,它很“壓手”,也就是有重量,能鎮(zhèn)得住。

        器型也非常雅致,尾部還用了卷曲的如意紋,把瑞獸的銳氣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最難能可貴的是,背面刻有宣德年制款。

        文房大都是有文人參與設(shè)計的。藝術(shù)品最高的境界,不是所謂的貴重,而是雅致。文人喜歡的東西,都是比較雅的。

        王力剛在嵐園演奏

        嵐園,也是會友的好地方。最近,虞山派琴人王力剛老師來逛園子。他對中國絲弦琴的弘揚,有非常大的貢獻(xiàn)。

        王斌在嵐園即興表演

        昆曲藝術(shù)家王斌,他喜歡在這個環(huán)境里,即興地來上一曲,很有雅興。在園子里,大家邊喝茶,邊欣賞,這是文人意趣最充分的表現(xiàn)。

        你問我,園子里為什么堆得滿滿的?

        今天可以看到很多古代園林的照片,其實也是擁擠的。之所以現(xiàn)在的園子看起來很空曠,大概是因為失去了私家屬性,要服務(wù)公共參觀的人,跟過去的面貌大不一樣了。

        品茶、會友

        現(xiàn)在,很多人都選擇住別墅,別墅又往往在郊區(qū)。放在古代,文人不是這么理解的。你看有幾個蘇州園林是在城外的?像拙政園、滄浪亭,居住的最高境界還是在鬧市。

        設(shè)想一下,在市中心有個山水成林的地方,幾個好友在這兒喝茶聊天,突然聽到圍墻外傳來一聲“豆腐腦、餛飩”的吆喝,門一開,熱乎乎的美食就進(jìn)來了。

        里面是山林世界,外面是人聲嘈雜、市井天地,這才是真正的高級享受,“移天縮地在君懷”。

        如果跑到郊區(qū)、大山里,吃穿用度不方便,還怎么享受呢?所以古人叫“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

        與友人游園

        有人問,你是收藏家、造園家嗎?我說都不是,我喜歡稱自己“生活家”。

        生活是包羅萬象的,因為喜歡具有中國文化感的生活,腳踏實地地?zé)釔壑睿硎苤睢?/p>

        本文章為“一條”原創(chuàng),未經(jīng)允許不得刪改、盜用至任何平臺,否則將追究法律責(zé)任

        關(guān)鍵詞:
        x 廣告
        x 廣告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lián)系郵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