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或許沒有哪個地名,能如“江南”這般惹人遐想。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正如木心先生說:“無骨的江南不只蘇州,有骨的江南當看紹興。”紹興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古城,有著俠義,有著文雅,處處都能讓你感受到濃厚的文化底蘊和江南水鄉的細膩。
吳儂軟語處,烏篷船搖曳。當煙雨浸染油紙傘,當歲月踏過青石板,當文人流連山水間,只有來一趟紹興,才知道什么叫真江南。
#Chapter 1
紹興,是一座從水里長出來的城。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濕潤溫和,境域內河道密布、湖泊眾多,素以“水鄉澤國”之稱而享譽海內外。
“都說江南風物好,無非橋都與水鄉”,水鄉與橋鄉總是相輔相成,作為江南出名的水鄉城市,紹興擁有10610座橋,被譽為“萬橋市”。
河網如織,湖泊棋布,烏篷船便成了紹興人不可替代的交通工具。陸游曾說“輕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斷萍小煙雨”,在縱橫交錯的河道上,烏篷船猶如黑色的精靈,從容地穿梭在蜿蜒河道間。
于是當你路過一座又一座石橋,看見烏篷蕩漾起漣漪,路過粉墻黛瓦時,你便能明白紹興蕩漾著的溫軟,是最詩意的江南。
作為江南水鄉,紹興的雨不曾缺席四季,煙雨里的紹興,總有著無盡的溫柔與纏綿。
于是當雨打屋檐,落在了青石板路和古橋上,當烏篷徜徉,漿聲與雨聲唱和……當煙雨成了江南的代名詞,紹興便成了最有韻味的江南。
而當你放緩腳步,走在紹興街巷,總能聞見酒香。那是鑒湖水、糯米、麥曲……加之釀酒老師傅擁有的歷經千年的技藝,隨著水波蕩漾乘興而來的黃酒,在綿延的歷史長河里微醺了千年。也隨著時間的久遠而更為濃烈,越陳越香。
從孩提時代的“滿月酒”、“百日酒”、“周歲酒”..……到結婚必備的“女兒紅”、金榜題名時的“狀元紅”、生日祝壽的“花雕酒”,紹興的枕水人家,總少不了一壇壇的黃酒。
于是在泡在酒缸子里長大的紹興人,也浸染著屬于黃酒的溫潤與硬氣。
江南水鄉總是有這樣的魔力,能將人心輕易置換,變得輕變得柔。走過古橋、聞遍酒香,人也早已醉在這如詩如畫的風景里了。
#Chapter 2
王安石曾寫下“越山長青水長白,越人常家山水國”之詩句,點出了紹興土地豐沃,景色宜人,山清水秀的贊美與向往。
在橫亙在浙東大地上一百余公里、起起伏伏的會稽山脈中,宛委山、秦望山、香爐峰蒼莽雄峙,古鑒湖、若耶溪、小舜江水清如鏡,四時山景皆有無限風光,令人應接不暇。
還有承載了古城紹興2500多年的歷史的府山,傳說西白山因李太白云游此處而得名西白山,中國古代文人心中的朝圣地天姥山,無不風景秀麗,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向往之地。
山脈間凝聚著江南的風雅,山下青石板鋪就的古鎮小巷,亦將江南的溫柔藏匿。
八字橋上的青石板、兩岸黛瓦粉墻的院落、仄仄青石板鋪就的小巷,從建城伊始到漫漫今朝,人們吃喝談笑間的悠哉游哉從沒有被時間吞噬,街巷臺門的幽遠古樸也未曾消散在歷史煙云中。
柯橋古鎮、安昌古鎮、東浦古鎮、斗門古鎮、崇仁古鎮……有枕河而居的夢里水鄉,也有未經修飾的人生百態,時光瞬間在這里靜止,沉淀著濃濃的歷史印記。
江南風景之美,自然也少不了園林。
藏匿著陸游唐琬凄美愛情的沈園,五代十國時期吳越王錢镠修建的西園,因王羲之寫下《蘭亭集序》而聞名的蘭亭,康熙、乾隆六下江南駐蹕的鹿湖園……小橋流水、亭臺樓閣,無一不展露著江南的古典美。
烏篷船搖櫓而過的水鄉柔情,會稽山佇立千年的威嚴肅穆……時間讓紹興擁有過眼不忘的江南美景,也賦予了紹興特殊的氣質。
柔中帶剛的紹興,一身風骨。而紹興人,亦是如此。
#Chapter 3
“江南的柔情有一半在于流水,但是紹興的另類之處,恐怕在于紹興的水,不僅給人以溫柔之感,還有歷經千百年卻不曾變動的堅韌。”
華夏祖先大禹治平洪水,定天下九州,經全國各處,卻與紹興的淵源最多;春秋末年,金戈鐵馬。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其隱忍成事的宏闊大氣,成就了春秋時期最后一位霸主,紹興人剛毅硬氣、百折不撓的特性也由此展露無遺。
一場在蘭亭的文化盛宴,王羲之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將雋妙雅逸的翰墨風流貫穿了古今,也將紹興的書卷氣質展露無遺。
與王羲之交游的謝安,曾隱居會稽郡山陰縣之東山。他的清談之風受到了當時市民的追捧,他的閑雅溫和、公允明斷影響著名士風尚。那有著煙云水氣的灑脫,亦有風流自賞的氣度,留給了后人的無盡的仰慕和向往。
歷史的車輪從不停歇,當時間來到唐代,文人們笑傲權名,寄情山水,在這里留下了一段不朽傳奇。
賀知章告老還鄉于鑒湖,膾炙人口的《回鄉偶書》,不知道被多少人用來感懷歲月的滄桑。李白因賀知章來到山陰會稽,以“稽山無賀老,卻棹酒船回”懷念賀老。也在此覽今懷古,寫下《越中覽古》。
杜甫游歷若耶溪、云門寺,寫下“越女天下白,鏡湖五月涼。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還有白居易、元稹、孟浩然、崔顥、劉禹錫……正是浸染了六朝名士風流雅韻的越州山水,迷倒了四百多位唐代詩人。
明代,創立“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陽明心學的一代奇才王陽明,展現了紹興的人文情懷與風骨,為越文化注入了堅守大義、崇尚氣節的文化基因,激蕩著紹興人的心靈。
在中華民族面臨著數千年未有的大變局時,紹興人融著崇文尚文的風骨,勵精圖治、不氣不餒。
陶成章作為發起人之一,和蔡元培成立光復會。還有向死而生的徐錫麟,以身許國的秋瑾,在刀光劍影中林立。以蔡元培和魯迅為代表的紹興人,通過教育救亡圖存,通過文學喚醒國人。
歷史在這里留下了太多故事。硬氣,早已深深浸潤在城市的歷史和紹興人的血脈里。紹興人的血液里,始終流淌著敢為人先,不折不撓的基因,如水奔騰向前,似山巋然屹立。
這,正是江南。
地道風物/網絡等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