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書”這句話是中國歷史中一句有名的古訓。是啊!書是人類的精神糧食,離開了書,人們的生活將是一片空白。人類的智慧要靠書籍來交流,傳播歷史文明也要靠書籍。書是人類知識的結晶,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本好書,引導人們健康成長,而且能幫助人養成優良的品德和情操,給人以知識,在書的海洋里,《草房子》這本書一直讓我念念不忘。
(相關資料圖)
《草房子》的作者是當代文學家曹文軒,著有長篇小說《山羊不吃天堂草》、《根鳥》、《三角地》等作品。作品被譯為英、法、德、俄等語種,在全國各地進行*。
或許你感到草房子很平凡,但是我要告訴您:在草房子里,閃耀著禿鶴被大家當作另類時那自信的光芒,在草房子里,溫柔可憐的紙月和奶奶一起堅強的生活著,在草房子里,秦大奶奶在生命最后一刻是為油麻地小學而死,在草房子里,杜小康那與厄運相拼時的悲愴足以讓人落淚,在草房子里,少年桑桑正與病魔頑強斗爭。這一切,都展現在那片平凡而不尋常的金色的草房子里。
秦大奶奶的故事讓人尤為感動,秦大奶奶在年輕時與秦大爺爺*了一塊地,不久后秦大爺爺因過度勞累而去世,秦大奶奶的地也被建成了小學。桑喬校長幾次想將秦大奶奶趕走,可都沒成功。后來,秦大奶奶救了險些淹死在河里的小女孩喬喬后,大家才慢慢的對她有了好感。她不允許任何外人摘油麻地小學里面的東西,還會經常在夜里幫那些沒關好的門窗關好,但秦大奶奶卻為了一顆掉進河里的南瓜,不幸的跌入河里,永遠的離開了那片金色的草房子。直到那時大家才終于明白秦大奶奶一直守護著對秦大爺爺的思戀,守護著心中那美好的念想,守護著那片金色的草房子。看到這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也有自己需要守護的東西,我們的夢想或平凡或偉大,但只要有夢想,并且不斷的向著這個夢想而去努力奮斗,即使不能夢想成真你也不會留下遺憾,因為你努力奮斗過程中的經歷是一段寶貴的經驗,汲取這些好的經驗才能為下一個夢想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如果你有這個念想而不去奮斗,那你始終是個空想家,始終不會有所成就。
文章的最后,桑桑登上了油麻地小學那一片草房子中間最高一幢的房頂。他坐在屋脊上,油麻地小學第一次一下子就全都撲進了他的眼底。秋天的白云,溫柔如絮,悠悠遠去;梧桐的枯葉,正在秋風里忽閃忽閃的飄落。這個男孩桑桑,忽然覺得自己想哭,于是就小聲的嗚咽起來。明天一大早,一只大木船,在油麻地還未醒來時,就將載著他和他的家,遠遠的離開這里,他將永遠地告別與他朝夕相伴的這片金色的草房子......
我合上了書,看著窗外那片金色的陽光,它和那片金色的草房子一樣,有著說不完的故事,說不完的念想,說不完的回憶……。
在前一段時間里,我閱讀了魯迅先生寫的《阿Q正傳》,可能是因為我*的版本問題,翻開第一篇是狂人日記,當我這本書看完的時候我才發現,這本書是收錄了魯迅先生的很多篇文章,其中,阿Q正傳是最長的一篇。
《阿Q正傳》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的是未莊流浪雇農阿Q,雖然他干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姓名都被人遺忘了。悲慘的地位使他倍受*,而他卻自欺欺人,用精神上的勝利來掩蓋實際上的失敗和被奴役的地位。
他為討"生計",被迫進城入伙偷盜。辛亥革命波及未莊時,他從縣城返回,雖一向反對"造反",但見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對此驚恐萬狀,于是也不免對革命"神往"起來,正當聲稱"造反"。
當他沉浸于幼稚而糊涂的幻想之中時,搖身一變為"革命黨"的假洋鬼子揚起"哭喪棒",不許他革命,趙家遭搶后,無辜的阿Q又突然被"革命黨"抓進縣大牢處決了
阿Q從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輕自賤,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環境里的典型性格。阿Q的階級地位決定他歡迎革命 ,但他不了解革命,認識糊涂,精神麻木,導致阿Q被"革命黨"抓進縣大牢處決了。
阿Q的形象印在了我的心中。我認為魯迅先生是想以阿Q作為代表,去描寫當時舊社會人們的共同特征和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我覺得阿Q他的個性非常突出,他與趙太爺,王胡和小D十分之不同,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著“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
這文章說明了當時的革命者脫離了人民群眾,革命思想不能為民眾真正所理解,生活在最低層的、受壓迫的、沒有進過城的農民以能看到殺害革命黨為榮,并深深理解了魯迅先生當時的哀痛與喚醒民眾的強烈心聲!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體會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對于魯迅先生筆下的舊中國人雖然被諷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魯迅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應該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我們還要敢于正視自己的不足,要有堅持學習的能力和決心。雖然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一個自欺欺人的方法,但是如果我們可以正確的利用它,也是安慰自己一個好方法。
阿Q是悲哀的。他并不懶惰,他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想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阿Q是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一個縮影,他的生活很可能是當時大部分底層人民的生活。
每當我讀魯迅先生的文章時總有一種奇怪的感覺,一種對舊社會的排斥的感覺,對舊社會低層人民的生活感到絕望,很容易感受到當時人們的麻木,這可能就是當時社會的狀況。這也是魯迅先生文章的魅力。
標簽: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