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竹子,人們腦海里往往蹦出的是堅韌不拔、四季常青、高風亮節之類的詞匯。電影《臥虎藏龍》里李慕白與玉嬌龍站在竹枝上的對打,可以說將竹子的堅韌勁兒展現得淋漓盡致。
【資料圖】
電影中郁郁蔥蔥的竹海綿延不絕,身著白衣的人則借助竹枝的彈力翻飛打斗,竹林的綠與對峙者的白共同構成了一幅頗有中國山水畫意蘊的東方俠景。
而到了“功夫熊貓”這兒,剛柔并濟的竹子卻突然畫風一轉,顯得新鮮可口起來。
“從郁郁蔥蔥的 竹林 到國寶嘴里的 竹草 ”,有個小問題也呼之欲出: 竹子到底是樹還是草?
▲郁郁蔥蔥的竹林
從分類學角度來說,雖然竹林看起來長得高大密實很像樹木,但 竹子確實是草,不是樹 。
竹屬 禾本科 ,跟水稻、小麥、玉米、高粱等草本植物才是一家人。只不過有的竹子長得低矮似草,有的竹子長得高如大樹。
與其他草本植物不同,竹子的莖(稈)多為木質(木本竹),罕為草質(草本竹)。木本竹雖有“木本”兩字,本質上仍是草本植物,只是木質化程度較高。
中國是亞洲-太平洋地區竹子種類最為豐富的國家,擁有500多種木本竹。竹子不僅養肥了大熊貓,同時也滋養了這片土地上的人和華夏文明。
▲毛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竹種之一;生長在云南的巨龍竹能長到45米高、30厘米粗,堪稱“竹中之王”;圖自紀錄片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
從用以記錄的竹簡,到書寫用的毛筆;從盤中的竹筍,到夾菜用的竹筷;從水上漂的竹筏,到遮風擋雨的竹笠;從嬰兒睡覺用的竹制搖籃,到老人拄倚前行的竹制拐杖......竹用途繁多,與我們的生活聯系緊密。
▲[三國孫吳] 戶籍竹簡 長沙簡牘博物館藏;竹質,屬孫吳時期戶籍登記文書。
自古以來,四季常綠、凌霜傲雪的竹就頗受國人喜愛。
鄭燮贊其“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竹石》”;劉禹錫夸它“ 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宜 《庭竹》”;杜甫詠其“ 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 《嚴鄭公宅同詠竹》”;蘇軾直言“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于潛僧綠筠軒》”。
傳統文化中,竹與松、梅并稱為“歲寒三友”,與梅、蘭、菊并稱為“花中四君子”,是中國人文精神與高尚風骨的象征,對中華文化有著深刻、持久的影響。
▲《竹林撥阮圖》南宋 佚名 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 文同《墨竹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風竹散清韻,煙槐凝綠姿。 ”
觀復博物館取風竹清韻,推出「 清風竹影石瓢紫砂壺 」
古語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形容對愛情的專一。而在紫砂器具中,由清代文人陳曼生創制的「 石瓢壺 」更是經典器型之一。
石瓢,一開始稱為“石銚”。“銚”在《辭海》中釋為“吊子,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
北宋蘇軾有詩《試院煎茶》:“ 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 ”。他煎茶所用的石銚壺,也被后人稱為東坡提梁壺。
陳曼?從蘇軾?銚壺中獲得啟發,創制出了?款形似瓢器的壺,由此開啟此類壺型的制作。
后來,陶藝家顧景舟引古文“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認為“石銚”應稱“石瓢”,從此石銚壺便沿稱為石瓢壺了。
作為紫砂壺的經典壺型之一,?瓢后經多人改良,風格多變。做壺時,每位陶藝名匠都有自己對風格與造型的個性詮譯,也讓紫砂壺除了泡茶品茗的實際功用外,增添不少可欣賞品玩的審美趣味。
觀復此「 清風竹影石瓢紫砂壺 」——壺身呈石瓢壺經典梯形;直流、平蓋、橋鈕,壺把呈倒三角形;整體線條干凈利落,剛中帶柔,雅致沉穩。
壺一面刻”清風竹影”四字,另一面手工雕刻勁竹,似風中搖曳起舞;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