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澤
山東省氣象臺于6月24日06時繼續發布高溫紅色預警:預計24日,魯西北和魯中地區最高氣溫在38℃以上,其中德州北部、濱州、東營、濟南北部和淄博北部可達40℃~41℃,沿海地區26℃~31℃,其他地區33℃~37℃。
(相關資料圖)
這是山東省氣象臺繼6月21日、6月22日、6月23日發布高溫預警后,再一次發布高溫預警。截至23日下午,山東有1/3的區域站氣溫超過40℃,其中當日最高溫出現在青島平度古峴觀測站,達到44.1℃。
本次山東高溫是黃淮、華北大面積高溫的一部分。中國氣象局6月24日8:47發布消息,6月23日 華北、黃淮等地高溫持續,其中,北京南部、河北中部、天津中西部以及山東北部等地達40~41.4℃,山東有5個國家氣象觀測站日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預計6月24日白天,華北、黃淮等地持續有35℃以上的高溫天氣,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山東中北部、河南北部等地最高氣溫有37℃~39℃,北京、天津、河北中部、山東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可達40℃左右。
對本次黃淮、華北高溫,山東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高留喜表示,高溫天氣主要受大陸暖高壓脊影響所致。大陸暖高壓脊從新疆延伸到華北一帶,像山東、河南所在的黃淮流域,華北京津冀地區,都受到影響。大陸暖高壓脊控制下,氣流下沉,有一個增溫效應,空氣干燥,而且垂直和水平的風速都比較小,散熱慢,因此天氣以晴熱為主。但大陸暖高壓脊控制下,濕度小,晚上氣溫能降下來。
造成魯豫和京津冀高溫的大陸暖高壓脊,對于很多人來說,是一個專業度較高的名詞,它是怎么形成的?高留喜解釋:高壓脊,是水平氣壓場上等壓線向氣壓較低一方突出的脊狀部分。三面氣壓較低而一面氣壓較高的天氣系統,簡稱脊,高壓脊內氣流較弱,常伴有輻散和下沉運動,天氣晴好。大陸暖高壓脊的形成,與晴好天氣之下太陽輻射加熱地面有關。端午節期間,正值夏至,太陽輻射強,加熱時間長,空氣濕度小,地面升溫快,受熱后氣流快速上升,會在高空中堆積,也即空氣密度增加,氣壓相對周圍高些,這就是華北地區大陸暖高壓的成因,經過一定時間,形成高壓脊,并隨西風帶系統移動。
高留喜表示:高壓脊的形成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大陸暖高壓主要與太陽輻射熱力作用有關,低層大氣暖平流輸送也對暖高壓脊的形成和增強有很大作用。當然,現在其具體成因,專家也很難完全說清楚。
對于導致本次華北地區高溫的“大陸暖高壓脊”,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專家提出了一個比較形象的比喻:“熱穹頂(heat dome)”。“熱穹頂”是指高層大氣熱高壓與附近低壓形成了穩定的“ω”型環流。它像個罩子一樣把來自海洋的熱空氣罩住,靠近地面的空氣被加熱后試圖上升,但由于高層是高氣壓,又被上層的高氣壓壓回地面。
“熱穹頂”的本質是西風帶彎曲形成的高壓脊。西風帶位于南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區,副熱帶高氣壓帶與副極地低氣壓帶之間,是赤道上空受熱上升的熱空氣與極地上空的冷空氣交匯的地帶。我國不少地方受到這種高壓脊的影響。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副研究員魏科解釋說:“區域受阻塞高壓的影響,盛行下沉氣流,導致天氣晴朗,夏日陽光炙烤下容易出現高溫,另外下沉氣流引起增溫現象,也使得高溫火上澆油。”
(焚風效應示意圖,太行山和黃土高原地勢較高,相對于東側地勢較低的華北平原,易形成焚風效應)
此外,高留喜認為,山地翻山氣流的下沉增溫,產生焚風效應,也對本次黃淮和華北高溫產生了影響。具體來說,河北和北京的焚風效應,其氣流來自太行山西側;本次,山東地區普遍高溫,但根據國家氣象站監測,40℃以上高溫主要出現在泰沂山系北側的濟南、淄博、濰坊、濱州、東營等市,這些區域焚風效應明顯,氣流主要來自偏南方向。
中央氣象臺6月23日預計,未來10天,華北東部、黃淮大部將持續高溫天氣,高溫日數有8天左右,為此,中國氣象局已于6月23日9時啟動高溫四級應急響應。本次高溫持續時間較長,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十分重要。
責任編輯: 李文智 簽審: 蘭傳斌
上觀號作者:大眾日報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