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新產品定價利率或降至3%?警惕“炒停售”再起

        2023-04-23 08:04:24       來源:中新經緯

        (李自曼)20日晚,一則“監管進行窗口指導,保險新開發產品定價利率或從3.5%降至3.0%”的消息“點燃”保險圈。隨之,多家保險公司代理人在社交平臺上發布與保險新產品定價利率下調有關內容,并呼吁消費者抓緊時間購買,“炒停售”之風再起。

        21日,中新經緯從業內獲悉,近期監管部門已陸續召集相關保險公司開會,主要針對壽險公司調整新開發產品的定價利率,控制利差損。

        產品定價利率下調有助于降低公司負債成本


        (資料圖)

        多位壽險業內人士告訴中新經緯,根據監管指導,此后普通型產品定價利率最高3%、分紅型最高2.5%、萬能險最高2%。

        北京工商大學中國保險研究院副秘書長宋占軍對中新經緯表示,當前保險公司在售的產品預定利率(3.5%左右)與保險公司實際投資收益率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在長期投資收益呈下行趨勢下,保持3.5%的預定利率可能出現嚴重的利差損問題,影響保險行業長遠發展。

        定價利率代表著保險公司給保單持有者的回報水平,其高低決定了保險公司負債成本的高低。預定利率指保險公司在產品定價時,根據公司對未來資金運用收益率的預測而為保單假設的每年收益率。

        對于消費者來說,產品的定價利率就是指預定利率。預定利率與產品價格掛鉤,假設市場情況、保險公司投資方向不變、投資收益不變的情況下,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越高,消費者繳納的保險保費越少。

        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系教師楊澤云對中新經緯表示,表面上看,利差損是由于壽險產品預定利率高,而其資金投資收益率低導致的,但本質上還是因為壽險公司資產負債管理的問題,即資產與負債不匹配。金融行業所面臨的重要風險之一就是利率風險所導致的資產與負債不匹配所引發的利差損風險。

        資深精算師徐昱琛對中新經緯表示,新產品定價利率的調整有助于降低人身險公司的負債成本,但這也意味著消費者購買相關產品的收益會變少,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購買動力,從而影響保險公司的銷售業績。從長遠發展來看,未來保險公司還是要開發跟自己投資能力相匹配的產品。在產品設計過程中不能閉門造車,需要從消費者實際需求出發,設計合適的產品。此外,可以通過拓展渠道,推動產品銷售。

        警惕“炒停售”,定價利率調整針對新開發產品

        “靴子落地!3.5%降為3%已成為事實。敲黑板,劃重點!珍惜為數不多的產品。目前在售3.5%,還能買的趕緊上車。”“鎖定3.5%也許是此生利率天花板”“新保險產品利率或調至3.0%,利率持續下行,你還在猶豫嗎?有需要隨時聯系我”……

        中新經緯注意到,保險新開發產品定價利率調整的消息傳出后,多家保險公司代理人在微信朋友圈進行營銷,再現“炒停售”苗頭。

        值得關注的是,本次監管聚焦的是新開發產品的定價利率,并非所有在售產品。

        在此之前,今年3月,銀保監會對保險業協會及23家壽險公司下發了調研通知的消息也引發了“炒停風波”。

        彼時銀保監會通知相關公司,重點調研普通險預定利率分布、分紅險預定利率和分紅水平等公司負債成本情況,以及降低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對公司和行業的影響,包括對新產品定價、存量業務退保、銷售行為、市場競爭分析變化等的影響。

        宋占軍指出,預定利率的下調,將直接影響未來新開發的人身保險產品定價,一方面導致新開發的人身保險產品價格提升,另一方面也提升了現有在售產品的競爭力。近期部分保險銷售人員炒作定價利率的變化,實際上就是新產品和在售產品的差異比較。

        “炒停售”是監管明令禁止的行為。《人身保險銷售誤導行為認定指引》明確規定,不得有以保險產品即將停售為由進行宣傳銷售,實際并未停售等欺騙行為。根據《人身保險公司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管理辦法》規定,保險公司不得以停止使用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進行宣傳和銷售誤導。

        楊澤云表示,預定利率是影響保險費率厘定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預定利率下降雖然會使保險費率有上調的壓力,但并不一定會導致保險費率上漲。常見的人壽保險產品,如定期壽險、兩全保險、終身壽險、年金保險等,保障功能和儲蓄功能各不相同。是否購買保險產品除了考慮價格因素,更主要考慮自身是否有保障需求或者儲蓄需求。利率敏感型保險產品更多是儲蓄型較強的保險產品。

        楊澤云建議,投保儲蓄型保險產品一定要注意投保順序,在滿足自身保障性需求后再投保儲蓄型保險產品。以近期保險公司熱推的增額終身壽險為例,該類產品的保障功能有限、儲蓄功能更強。然而該類產品一般要投保二三十年才有3%左右的收益率,而要達到宣稱的3.5%的收益率,一般需要更長時間。因此,有增額終身壽險需求的消費者應該使用可長期不動用的資金投保,否則難以達到保值增值目的。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李自曼:liziman@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魏薇 李中元

        關鍵詞:
        x 廣告
        x 廣告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