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觀速訊丨親歷媽祖繞境:九天八夜的狂歡節

        2023-06-23 12:11:31       來源:界面新聞

        文丨茹妮

        酒水、時蔬,還有兩大包剛從市場買來的鮮切梅花肉,一頓足夠十人吃喝的火鍋美餐開始了。陳蘭達的媽媽將兩張大木桌拼在一起,招呼客人們開飯。每年四月,位于臺中大甲的陳蘭達家變成了聯絡中轉站,從早到晚聚在這里吃飯聊天的朋友絡繹不絕。參加媽祖繞境的親朋好友,都會到距離鎮瀾宮只有200米的陳家來坐一坐。

        “轎子到哪里了?”一群人邊吃邊問。電視上的新聞臺循環播送著媽祖繞境的進度,大家都很關心,載著媽祖的神轎何時回到鎮瀾宮,那時候廟門前的表演才最好看。


        (資料圖)

        陳蘭達的爸爸是一名退休的小學老師,他向在場的年輕人介紹經驗:“轎子一定會比計劃時間晚回來,讓阿姨先帶你們去巷子里看表演”。在宮廟旁住了幾十年的居民都知道,若想在媽祖回鑾時穿越或跪或拜的人流,擠到廟門口去看熱鬧,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中國臺灣臺中市的大甲區,有一座近300年歷史的媽祖廟——鎮瀾宮。每年農歷三月的“瘋媽祖”已延續百年,這個媽祖繞境活動堪稱全臺灣最熱鬧的節慶。兩年前,我曾住到陳蘭達家,跟隨繞境隊伍走了三個白天。因為對其中的民俗文化甚感好奇,今年5月,我又從北京遠赴福建,一路搭乘飛機、火車、輪渡,到媽祖的老家湄洲島,圍觀她1063歲生日的慶典。

        從福建莆田的湄洲島到臺灣大甲鎮瀾宮,媽祖信仰連結著兩岸,也匯聚著全球各地華人的熱情。

        九天八夜的狂歡

        午夜11點,鎮瀾宮燈火通明,鑼鼓聲混雜著鞭炮聲,刺激著周邊民眾的耳膜。廟門前逐漸聚集起黑壓壓的人潮,哨角隊率先開路,信眾屈膝跪拜,媽祖的圣駕出巡了。沿著媽祖的前進路線,在濕熱的晚風中,香客拔腳跟上。

        據廟方統計,全臺2300萬人,每年約有400萬人參與“大甲媽”活動。如果算上通過網絡平臺收看實時轉播的民眾,數字則更加龐大。

        九天的進程中,沿途火車大面積晚點,民宿爆滿,中臺灣地區的喧鬧程度遠高于春運時期。媽祖從臺中大甲的鎮瀾宮起駕,前往嘉義新港奉天宮,給其父母舉行祝壽大典后返回,路途橫跨4個縣市,21個區鄉鎮,全程300余公里。對于絕大多數民眾來說,陪媽祖出行是個苦差事。在逼近30攝氏度的氣溫中,人們日均暴走約35公里。

        2021年4月,初次體驗媽祖繞境的我,到了晚上仍會回到陳蘭達家洗澡休息,而虔誠的信眾在夜晚則會追隨媽祖神轎,睡在宮廟大廳的地板上。一疊疊硬紙板攤開鋪在廟宇的大廳或者回廊上,凡是空位皆可取用,男女老少鞋一脫、頭一歪,鼾聲如雷。

        90后陳蘭達是我的同學,在臺灣的一所高校讀碩士。她家就在鎮瀾宮附近,曾在大學畢業后完整地走過9天8夜的繞境。她承認路途對體能的挑戰,卻仍然覺得幸福感十足。“你完全不用帶任何食物和水,出門之前不用吃早餐。”她說的并不是拜神中的習俗,而是說路上早有人為你備好餐飲。我沒想到,這次出行也是一場狂歡。

        媽祖信眾的熱情是撲面而來的。繞境路線經過宮廟、鄉間小路和住宅區,企業、政治人物、民眾紛紛來提供補給。

        “剛出鍋的炸洋蔥圈,要不要吃?”

        “大家排好隊,這邊領取西瓜芭樂小番茄。”

        “還有有口罩、膏藥、扇子哦,歡迎自取。”

        沿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就像鄉村的農貿市場。不一樣的是,錢是這個場合中的非必需品,面對硬塞到手里的補給品,只需要微笑說謝謝。

        我把當天吃的東西全都記錄在手機上:鴨肉油飯、魚丸湯、肉粽、蔬菜煎餅、水煎包、炸薯條、芭樂、玉米和各式飲料……一天下來,塞進肚皮的食物竟然快要有二十種,而且全部免費。媽祖繞境去程吃素,回程開葷,我們走在回程的路上,如同觀光一般,復刻游覽夜市一條街的經歷。

        好吃的東西太多,信眾們讓人盛情難卻。在沿著住宅區的鄉間小路上,一位身材瘦小、年逾古稀的阿嬤,從家中出門捧著面包和冰鎮好的礦泉水,一把塞到我的手里。“媽祖請的,一定要收下”。無數個善意的阿公阿嬤出現,我的背包很快就變得鼓鼓囊囊。

        臺灣網民在網絡論壇上分享心得時說,媽祖繞境,只要去過一次就會上癮。除了食物,讓人上癮的還有平時看不到的“大節目”。電音樂隊、卡車鋼管舞、舞龍舞獅、民族弦樂演奏,花式演出走在神轎之前,開路鳴放的鞭炮就仿佛不要錢。最近幾年,繞境更添新花樣。沿途增設的淋浴車、肌肉按摩攤位,給信眾提供方便。官方APP實時顯示神轎位置,讓中途加入的信眾不至于撲空。

        黃岡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臺籍教授潘是輝,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媽祖信仰傳播與清代臺灣社會發展研究”課題研究。在他看來,媽祖繞境中蘊含著“苦行”與“布施”的宗教概念。信眾徒步走時腳底酸軟、肌肉酸痛,正是以苦行來寄托信仰的體現。提供食物和各類服務,則是布施的體現。

        臺灣的媽祖繞境經歷了從“信仰圈”、“文化圈”再到“觀光圈”的拓展。媽祖繞境并非只有宗教和文化屬性,已逐步發展成為旅行觀光的風景線。這是謝雅卉教授的觀點,她是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的臺籍副教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媽祖信仰的傳播路徑與理論構建”研究。謝雅卉說,媽祖繞境現場就如同一個“神圣的信仰空間”。信眾進入其中,親近媽祖,獲得賜福。而信仰空間和民眾的世俗社會之間似乎并不存在結界。在九天八夜的旅途中,媽祖把香客的吃喝、冷熱、健康、姻緣,照顧得面面俱到。

        繞境途中的表演包括舞龍舞獅、鼓號隊、鋼管舞
        馬路邊臨時搭建的舞臺現場演奏民樂
        媽祖神轎前的花車巡游,仙女向信眾撒糖
        繞境途中現場烤乳豬
        水煎包攤販,免費提供給信眾水煎包
        補給站聚集點搭起彩色涼棚,發放魚丸湯
        大人帶領小朋友發放防暑降溫的精油貼布
        涼棚中排隊領取水果
        繞境途中餐車發放冰鎮飲料

        擲筊杯與持令旗

        初到大甲的第一個晚上,陳蘭達帶我直奔鎮瀾宮。一個新來的香客能否啟程參加第二天的繞境進香,要先請示媽祖。

        陳蘭達說,新人需要如此操作:首先是添香油錢,雖然電子支付還不太普及,但刷卡已經在臺灣的宮廟流行起來。臺灣的悠游卡如同香港的八達通,提前儲值,可以搭乘公交地鐵或在便利店買東西。廟方設置好金額,刷一下劃走新臺幣50塊(約11元人民幣)。

        奉上香油錢后,是請香,三拜媽祖。接下來便是最重要的環節——擲筊杯。在供桌前,人們找到兩塊巴掌大的紅色月牙木頭,一面平滑,一面凸出。把雙手合十放在手心,再向地面拋出。若一平一凸則為“圣杯”,證明此行得到媽祖應允。兩個平面所代表的“笑杯”則表示媽祖對此事仍有猶豫,說不好。反之,兩個凸起所代表的“陰杯”則表示神明不應允。”

        “如果媽祖不允許怎么辦?”我有些擔心地詢問陳蘭達。“也會有這樣的先例,但你也可以多擲幾次,”在陳蘭達的口中,媽祖寬容而和善,只要多問幾次,有求必應。

        第二天一早啟程上路,作為繞境隊伍中的一員,我需要一個標志——令旗。在正殿隔壁,支付300臺幣即可請到專屬令旗——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寫上了自己的家庭住址。在群眾規模龐大的隊伍中,令旗代表著一種“合法身份”。傳說中,令旗是媽祖調兵遣將、降妖除魔的隨身法寶,采用雙面龍紋刺繡,輔以流蘇裝飾。每年繞境的令旗樣式有所不同,但可以循環使用。

        陳蘭達手持的令旗就是從2018年開始循環使用的,重復使用使原本紅底的令旗顯露出了黑色。陳蘭達家曾經是巷子里的雜貨店倉庫,房子有四層高,令旗就供奉在一層一進門的祖先桌上。每逢繞境,令旗就會再次被請下來。

        第二天一早,手持令旗的我們,擠上了火車,前往媽祖神轎所在的位置,追隨她一同前進。一路上,信眾爭搶著靠近神轎,五體投地“鉆轎底”沾福氣,排隊領取媽祖神轎駐駕時轎子下方的金色紙片“壓轎金”。但凡走到媽祖駐駕的大廟,民眾就會拿起廟方的大印,疊加蓋在令旗上,再收集黃色的平安符,捆綁在令旗頂端。如果將九天八夜全部走下來,令旗頂端的黃色平安符就會如同成熟的稻穗一樣多,令人羨慕不已。

        “放在家里,小孩或者老人生病就燒成灰給他們洗澡。”陳蘭達的父親指出平安符的妙用方法。即使沒有什么醫學根據,人們或許會因此而獲得心靈能量。

        繞境狂歡也是民間經濟最蓬勃的時刻。鎮瀾宮前的市集上,我發現了一些連結兩岸的“信物”。以紅色絨布和亮片制成的“富貴平安小老虎”,是可以掛在胸前的裝飾品,售價100臺幣。老板告訴我,這些飾品來自大陸。在北方廟會中常見的虎頭飾品、平安吊墜,也能在廟門前的攤販上看到。在淘寶上溯源它們的產地,有的大概來自義烏,有的來自莆田。

        產自大陸的裝飾品富貴平安小老虎
        繞境途中,人們大多帶著防曬工具,背上綁著平安符的令旗
        行走在神轎前的儀隊,參與者大多嚴格防曬

        女神漂洋過海去臺灣

        媽祖的誕生地是福建湄洲島。2023年5月12日是癸卯年的農歷三月二十三,媽祖誕辰1063周年的紀念日。前一天晚上,我搭乘輪渡,從莆田碼頭出發不過10分鐘就抵達了島上。一兩天之間,湄洲島上聚集了近萬人,從海內外各地來此參加媽祖的祝壽大典。

        民宿老板開車到碼頭來載我們,“今晚人還不算多,明天島上爆滿啦,全部是香客”。香客大多當天往返。即使如此,在面積14.35平方公里的島上,仍然經歷了一波漲價潮,平時一兩百元一晚的民宿,價格飆升到八九百。老板甚至在收到網絡訂單時打電話提醒我,“從北京來玩哦?你們如果只是旅游,最好換一天來!”

        與大甲鎮瀾宮不同,湄洲島上的氛圍更加莊重。彩燈、禮花、演出等傳統節目在祖廟有序進行,香客或單獨、或組隊,有序參拜。熱鬧的范圍并未波及居民住宅區。比起大甲在飲食和文化上生發出的諸多新花樣,湄洲島上的活動顯得秩序井然。

        走出碼頭不遠,可以看到氣勢恢宏、占地面積龐大的媽祖廟。自山門進入,從太子殿、天后宮、朝天閣到升天樓,每座建筑中都供奉著媽祖的分靈。南線新建筑群中,每座殿宇都供奉著材質不同的媽祖神像,玉石、黃金、楠木,盡顯奢華。

        媽祖本名林默娘,曾是一名普通女子,因出生時不愛哭鬧,便取名為“默”。直到28歲那年,她在海上救人時仙逝,自此成為閩南沿海居民供奉的神明。資料顯示,出生于北宋年間的媽祖,經歷過三十六次冊封,頭銜經過夫人、妃、天妃、真君、圣母、太后、皇太后、天后等升級“八連跳”。在神話故事的演變中,“千里眼”、“順風耳”也曾受到媽祖大愛感召,臣服于媽祖麾下。

        世上只有一位林默娘,各地卻都有媽祖廟。“分靈”就是湄洲媽祖走向世界各地的方式。據統計,湄洲媽祖已分靈至47個國家和地區。大甲鎮瀾宮繞境中的媽祖,是與清朝的移民一同抵達臺灣的。相傳雍正年間,湄洲島人林氏一家移居臺灣,開始在大甲謀生。林氏自湄洲祖廟恭請一尊媽祖神像到自家奉祀,引得周邊移居而來的媽祖信徒前來膜拜。媽祖信仰表達著沿海民眾對海洋的敬畏。到了臺灣的媽祖包山包海,還負責姻緣、學業,甚至有傳說,二戰時期美軍轟炸被日軍占領的臺灣時,危急關頭是媽祖下凡接住了炮彈,避免大量民眾喪生。

        在臺灣網民之間流傳過一個段子。“每年繞境前,員工一手準備辭職信,一手準備請假單,只要老板不準假,馬上辭職也要護衛媽祖。”對于陳蘭達來說,媽祖更像是老家附近的親切朋友。從小跟著奶奶、父母拜媽祖,長大后每次從臺北回到大甲,她都會習慣性地去鎮瀾宮拜一拜,跟媽祖報告近況。一位臺灣南部的友人告訴我,她的小兒子騎自行車摔倒了,沒有跑回家找媽媽,而是看著凹凸不平的路面委屈地說,要去隔壁的大廟找告狀。滲透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媽祖看起來像一位親切的“通靈阿姨”。

        幾位學者也分享了他們對于媽祖信仰的一些觀察與分析。

        臺灣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教授黃俊威表示,中國歷史上所有民間宗教的本質在于所謂的“靈驗”和“感應”,宗教教義本身其實并不重要。從民間宗教信仰角度來看,求平安符,拿壓轎金,排長隊鉆轎底,都跟韓愈在《諫迎佛骨表》中記錄的唐太宗迎佛骨的現象,存在本質上的相似,不外乎是求個心安而已。黃岡師范學院的潘是輝教授也說,有些臺灣學者考慮到大陸任教,離開家鄉前,就會去媽祖廟擲筊杯,問問此行是否順利。

        在古代傳說中,媽祖信奉佛教,曾受觀音點化成仙。謝雅卉在研究論文中指出,媽祖信仰融入了傳統漢人社會中儒、釋、道的核心價值,兼具傳統美德。其中的包容、慈悲和大愛,蘊含著一種正能量,帶給人心靈上的安慰。潘是輝則認為,媽祖的包容對于整合臺灣社會發揮很大的功用。“臺灣很多跨村莊的大廟都是媽祖廟。繞境協調調動了各個社會團體,凝聚起地方上的人心。所以媽祖廟成為了臺灣數量最多的,祭祀單一主神的廟宇。”

        在湄洲的媽祖祖廟,拾階而上,道路兩旁按插的令旗上寫著“福佑兩岸”。祖廟南線新建筑群中的靈慈殿就是在2002年由大甲鎮瀾宮捐建的。早在疫情之前,鎮瀾宮大甲媽就曾多次回到湄洲老家進香繞境。2017年,湄洲媽暌違20年巡安臺灣,在17天的繞境中,駐蹕停駕在包含鎮瀾宮在內的各大媽祖廟中。媒體報道稱,湄洲媽祖成了兩岸溝通的橋梁,媽祖信仰是連接兩岸人民心靈的無形紐帶。

        (文中陳蘭達為化名)

        ——完——

        作者茹妮,走過白山黑水和東南邊陲,關注性別、族群和兩岸。

        題圖:2023年5月12日,福建莆田湄洲島,祖廟天后宮前廣場。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關鍵詞:
        x 廣告
        x 廣告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