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中國主題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今天,讓我們看一張煙臺多個“第一”并存的優異成績單:
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生態質量指數(EQI)、空氣質量改善、水環境質量改善和污染土壤安全利用等5項省考核指標均位列全省第一;
2022年全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改善幅度全省第一,空氣質量連續5年保持國家二級標準,地表水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90.9%;
一組組數據、一項項指標,勾勒出的是煙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結出的累累碩果,彰顯的是煙臺這座國際濱海城市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意識。
逐綠而行,共建美麗煙臺。眼下美麗港城的生態畫卷,還在持續向新、持續向美。如何在新時代奏響生態與發展的交響樂?渤海之畔,煙臺以行動作答。
對準焦距,算好綠色發展“長遠賬”
向綠色低碳循環進階,港城生態建設一路快馬加鞭。
生態環境問題的“病根”歸根到底在發展和生活方式。作為一座工業大市,煙臺的傳統產業占比重,資源能源消耗大,唯有從破解結構性矛盾入手,深入新一輪“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農業投入結構持續優化,才能算好綠色發展“長遠賬”,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2023年4月22日,經國家核安全局核準,國家電投海陽核電二期工程4號機組澆筑核島第一罐混凝土,至此,海陽核電項目全面進入機組運行、工程建設、核能綜合利用拓展的全新階段。自2019年一期工程全面投運以來,海陽核電已累計發電超過890億千瓦時,節約原煤消耗約38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7100萬噸;二期工程建成投運后,海陽核電基地將有四臺機組運行,每年可節約原煤消耗約171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3200萬噸,減排效應相當于種植闊葉林約8.8萬公頃,清潔效益顯著。
海陽核電項目只是煙臺能源結構調整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全市從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到生活理念、空間格局制定了一系列舉措,同向發力,助推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更低“含碳量”、更多“含綠量”、更足“含金量”。一組數據彰顯著煙臺的減碳實力:截至2022年,全市累計完成1201個工業爐窯深度治理,對11個行業740家企業實施VOCs“績效分級”差異化管控,累計完成600余家重點企業VOCs綜合治理。以爭創國家級綠色園區、綠色工廠、綠色設計產品、綠色供應鏈企業為抓手,大力實施綠色制造提升行動,全市現有國家級綠色工廠22家,省級綠色工廠13家,數量居全省前列。
低碳轉型賦能多式聯運。今年一季度,煙臺全市國鐵貨物發送量366.16萬噸,同比增長11.3%;水路貨運周轉量13.17億噸公里,同比增長10.74%,煙臺港集裝箱集疏港總量164.21萬TEU,其中鐵路水路集疏港比例為71.47%;煙臺機場第一季度共完成貨郵吞吐量15114.3噸,同比增長2.8%……一幅由煙臺執筆的青綠畫卷正沿交通網絡向四面八方徐徐鋪展。
攻堅克難,啃下治污“硬骨頭”
一以貫之治污染、調結構、促轉型,伴隨著城市蝶變,煙臺蹚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然而,越往后越是難啃的骨頭。必須永葆“探路者”的姿態和“挑大梁”的自覺,于“最痛處”亮劍,向“最難處”攻堅,在藍天之下、清水之畔、凈土之上開展生態治理,才能讓老百姓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綠色生態紅利。
做好藍天答卷。2022年上半年,在PM2.5、PM10等關鍵因子全面大幅改善的背景下,臭氧濃度卻同比上升10.5%,成為了阻礙空氣質量好轉的最大難點。對此,市生態環境局搶抓6-9月扭轉不利空氣形勢的“關鍵時期”,建立一套科學務實管用的管控措施,強化對臭氧污染和顆粒物污染協同管控,出臺《煙臺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煙臺市2022年夏季臭氧污染管控方案》,及時發布臭氧污染預警,將740家涉噴涂工藝的重點企業納入臭氧應急管控,實施錯峰生產,最大限度減少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有關部門各司其職,督促建筑單位對涂料、溶劑、膠粘劑等密閉存放、調配,外墻涂裝、市政欄桿噴刷涂漆、市政劃線、道路瀝青鋪裝避開高溫時段;適時開展人工降雨,緩解臭氧污染。充分利用激光雷達掃描、道路積塵走航監測、污染源在線監測等科技手段,實施顆粒物污染智能化監管,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區域、重點環節的精準幫扶,及時有效扭轉了當時的不利局面。
做好碧水答卷。煙臺堅持一河一策、標本兼治推進大沽夾河、五龍河等重點流域綜合治理,2239個入河排污口完成溯源整治,創建省級美麗示范河湖5條。認真落實“兩個清零、一個提標”工作任務,完成城市建成區雨污合流管網改造141公里,排查整治城市黑臭水體23條,加快推進辛安河三期、套子灣三期污水處理廠建設。著力實施海洋生態保護固本工程,完成5275個入海排污口規范化整治,為全國海洋環境治理工作提供了“煙臺樣板”。尤其是煙臺作為資源性缺水城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415立方米,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5,屬于人均水資源小于500立方米的極度缺水地區,為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緩解水資源緊張問題,積極申報全國首批19個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城市,成為全省兩個納入地級市的試點城市之一,加快補齊了水資源、水生態保護短板。
做好土壤答卷。煙臺市著力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和風險管控,全市納入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的單位數量增至124家,103家單位完成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及“回頭看”,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持續達到100%。穩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開展“清廢行動”,積極推進焙燒氰化渣“點對點”豁免管理試點和高硅渣處置利用項目建設,全市未發生突發環境事件。
統籌協調,下好生態“一盤棋”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聞得到花香、聽得到鳥鳴、記得住鄉愁,如今的煙臺,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相互融合,經濟繁榮與人文發展交相輝映,一種美麗的發展撲面而來,一種發展的美麗迎風搖曳,創造出專屬港城的“城市DNA”。
舉一綱而萬目張。自2020年起,煙臺市政府委托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開展了煙臺全域生態建設戰略研究,在全省率先組織編制了《美麗煙臺建設戰略規劃(2021—2035年)》,成為山東第一個也是北方第一個印發美麗建設規劃的城市。各區市立足區域資源優勢,多點發力、全面開花,芝罘區、福山區、萊山區被評選為第三批“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萊山區入選“山東省生態文明強縣”,棲霞市入選山東省“整縣域推進鄉村生態振興”重點市。
有了規劃,還要破落實之難,聚落實之果。為確保決策部署真正落地生效,煙臺在強化制度執行和問題整改上狠下功夫。先后出臺《煙臺市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煙臺市揚塵污染管理辦法》《煙臺市入海排污口管理辦法》等系列規章制度。建立落實“1+3”督導整改機制,清單化、責任化推進問題整改,開展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百日行動”,加大現場督導核查力度,分區域、分行業曝光查處問題隱患。縱深推進市區兩級生態環境委員會辦公室實體化建設,強化統籌協調、定期調度、督查通報、綜合考核、約談問責等方面的作用,研究推動解決本地區生態環境保護重要問題,鞏固協同共治的生態環保大格局建設,全面提升群眾對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海面波光瀲滟,綠樹簇擁成景,水鳥游弋嬉戲,處處皆可入畫的煙臺正在北緯37度續寫她的“仙境”故事。向綠而行,將生態答卷寫在藍天碧海間,一個更加美麗的港城值得期待。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